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国家公务员考试知识点备考大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313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去年国考后的一片哀嚎,不是考生弱了,也不是国考强了。只不过是风向一变退潮了,所以裸泳的只能被留在沙滩上。

想必很多人已经见识到了申论和行测的新特点了,接下来的省考也一定会效仿国考的出题特点。只有了解新的命题思维和方向,才能在省考备考中有的放矢。

01

申论方面

第一,材料越来越短。对考生提炼、挖掘、整合的能力要求提高。本次国考出现的特点就是题干与材料契合度不高,也不够精准。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基本常识、规范化语言积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申论越来越与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打破以前完全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摘抄答案的局面。

第二,模糊材料居多。执法和地市材料里模糊材料占到了40%以上了,这增加了考试的难度,这就要求在平时学习中培养自己对材料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联考真题卷子里面,2019年之前的卷子几乎都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了,因为那些材料都是以抄为主,而现在考试已经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式,对考生理解、概括、分析、推导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必须根据变化的考情,积极调整复习思路和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新的变化,掌握主动权。

第三,材料逻辑断层。今年出题的特点整体逻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之前的真题卷子材料逻辑和题干基本上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整体逻辑是不会断层的。但是,今年的卷子整体逻辑是分开的,你无法从材料里找寻命题人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跟材料断裂出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以及对政策的积累能力。说到底,还是对考生考试要求提升。

第四,作文跟材料割裂。大多数老师过去教申论都是一致认为分论点必须要从材料里去找,但是从今年国考卷子来看,分论点和总论点不容易从材料中寻找,作文属于单独出题,让很多考生始料未及。另外,作文从材料里难以找到总论点和分论点。就是将总论点和分论点藏起来或模糊化。平时练习的时候重视思维的培养,着重加强对分论点寻找的敏感度。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公务员招录人数有限,择优录取,就会增加考试的难度,选拔善于应试的考生。

第五,旧话题新考。行政执法、地市和副省级的主题也是过往都考过,考试内容常考常新,命题思路发生变化。不能被培训机构带偏,盲目追热点,造成学习被动。所以,当前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命题一定结合现实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考生将最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认真做做,仔细梳理,反复琢磨,掌握做题的要领,千万不要试图走捷径而影响了整个复习备考。

建议参加25年省考的考生一定要适当背诵一些范文,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框架,勤于练习,练熟练到位。



02

行测方面

大概翻了一下今年的国考真题,题型还是那个题型,味道却完全不一样了。以行政执法类的行测为例,20道常识判断,其中纯时政和政策理解类题目10道,这还不算后边的交叉题型。

按照这个情况,常识判断其实大可以改名时政判断。很多考生说题型怪,但人家五大模块可是原原本本的复刻了,它怎么就怪了。

翻开前年和去年的国考行测真题,常识板块关于时政和政策理解的题目数量一直在稳步提升。

但很多考生依然还是津津乐道的追逐天文地理,热衷经史子集,活生生把国考的常识备考搞成了诗词大会。

改变的不仅是科目比重,还有考查方式。在20道常识判断里,有8道组合题。如果之前的常识是二选一的烦恼,那现在的常识就直接是送命题。

但凡有一个选项模糊,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在这里,只会一点和一点不会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会一点的更愿意去浪费时间。

言语理解作为三大基本模块之一,同样也让出题人下足了功夫。很多考生吐槽今年国考的言语理解题干太长,干扰信息太多。我粗略看了一下整个模块的题干,各题虽然长短不一,但总的文段字数是没有大变化的。

国考文段类描述题型,在总字数上都有明确的限制,不大可能随心所欲发挥。从近几年的言语理解题干来看,变化是不大的。

考生之所以纠结于题干,还是因为日常用语的不规范引起的烦躁。在自媒体时代,遣词造句早已经流于形式,只要意思到了谁也不会深究。

而很多题,它之所以简单,是因为你本身就能基于词性对比得出答案,它跟题干长短没关系。正是因为没把握,所以看见题干一长就慌,题干长只是幌子,基础不牢才是事实。

摆脱流水阅读,重新规范用语,这是每个公考人绕不开的第一课。

例如下边这道今年的国考真题:



实际上,它的出处在这里:



这道题选自人民网去年的一篇科普文章,题干直接取用的该文第三段。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反思一下自己每天网上冲浪看的都是啥。

所以,即使你面对言语理解不知道怎么下手。直接关注一下主流媒体的评论、刊文,划一下那些看似文绉绉的词语、成语,然后对照着新华词典了解一下它的真正用法,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跟着吃透《人民日报》《半月谈》时评的必要性。

相对而言,今年的数量关系变化不大。比例关系、概率问题、效率问题、集合问题、距离问题、几何问题,这几乎是每年必考的题型。数学模型就那几个,翻来覆去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大多数考生也不关心这个,因为很多人压根没时间看这个模块的题。

而剩下的类比判断和图形推理,同样都是强化了多学科交叉。

整套行测卷子看下来,变化最大的就是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常识判断变“难”了,资料分析变容易了。

总结来说,行测方面四个重大变化大家也着重关注一下。

1.常识判断的侧重点变了,时政为王,政策至上。

2.由单选向多选渗透,更加考验基本功。

3.一干多题的比重在上升,提高了系统性风险。

4.多学科交叉遍布五大模块,强调基础常识。

不管国考结果怎样,对于大多数公考人来说,接下来的路还得走。但如果还是看不懂以国考为风向标的公考怎么变,那上岸的路也很难认得清。

......



详情咨询下方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