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docx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5543
发表于 前天 12:08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还原真实的汉武帝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一、引言随着教学课程和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过去的教学以老师的灌输式教和学生的强迫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良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旧有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历史教学也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培养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二、问题的提出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历史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电视和电影普及的今天,这些影视节目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一些古装剧,会给学生一个误导,把历史剧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而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造成困难。过去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最后做出评价,这样的传授方式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学生过后就会忘记,而且起不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比如对汉武帝的评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教学时我就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教学过程整体安排(一)课前安排为教学需求,我以座位为依据,把全班学生分成4组。第1组,查找有关汉武帝的资料(通过书本、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查找),查找完毕后本组学生把汉武帝的故事用历史话剧编练出来。第2组,查找整理资料,从正面评价汉武帝。第3组,查找整理资料,从反面评价汉武帝。第4组,在2、3两组评价汉武帝的基础上,结合第1组的表演,论证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二)课堂安排第一步,由第1组的同学表演历史话剧——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第二步,由第2、3两组的同学轮流发言,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汉武帝。第三步,由第4组的同学归纳概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三)教学过程(第一步)汉武帝:诸位学者大师,我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财富,可是国家的政权并不稳固,思想还不统一,今天把大家召集来就是想想大家征求治国方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呢?董仲舒:陛下,臣认为儒家思想很适合当今的局势,可以把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汉武帝:为什么?董仲舒:陛下,儒家主张贵贱有序,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只有这种稳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另外,我朝刚见立六七十年,前几代皇帝实习修养生息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虽然国富力强,但是还应该继续实习与民修养生息政策以安民。 汉武帝:恩,董卿家的意见很好,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大家一定记得先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大部分同性诸侯王的势力大为消弱,可是还对我朝江山构成严重威胁,诸位爱卿有什么良策解决这一问题呢?主父偃:陛下,臣有一个建议,不知可行否?汉武帝:爱卿请讲。主父偃:可以通过“推恩令”消弱诸侯王势力,让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的土地和人民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分出的列侯归郡管辖,列侯继续“推恩”,这样王国的实力就会不断消弱,而且不用耗费一兵一卒,受恩者还对陛下感恩戴德,可谓是两全其美。汉武帝:恩,这个策略很高明,就按这个方法来执行。这样一来王国问题解决了,可是各郡的长官并没有人监察,他们会不会也和原来的诸侯王一样发展成和朝廷对抗的势力呢?大臣:陛下,臣以为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解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监察区,然后陛下您挑选一位官员对地方大员进行监察,这些官员由中央委派,不过不能给他们大权,但是能代表中央监察百官,当发现问题是随时向朝廷回报,这样就会避免这些地方官员发展成与朝廷对抗的势力。

汉武帝:爱卿的这个建议很有道理,那就这样执行。诸位爱卿的治国方针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个地方,爱卿们辛苦了。(第二步)组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维护了思想的统一,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组3:虽然这一方针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是它限制了文化的发展。组2:汉武帝真正执政后不久,就着手解决王国问题,而且没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问题,为汉朝后来的统治打下基础。组3:虽然在实行推恩令的时候没有流血,可是在后来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利用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一案,下令尽捕他们的党羽,牵连致死的多达数万人。组2:汉武帝针对臣相权利过大的问题,特意从出身低微的士人中选拔人才,担任国家中枢机构主要的决策,分弱相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组3:分弱相权虽然有有利的方面,可是汉武帝再为期间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先后用相12人,儿这12人中,只有4人正常死亡,其余均是被汉武帝以各种原因处死或被逼自杀身亡的。政府高级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数量如此之多,密度如此之大,在历史上时空前的。组2: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百官,有小大互相制约,内外互相协调的优越性。组3:刺史制度的确是一个很高明的政策,可是汉武帝在用这些有效的政策让国家发展起来后不是继续实行有效的措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而是连年向匈奴发动进攻,战争不断,给两族人民带来了灾难。

组2:虽然攻打匈奴给国家带来了灾难,可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保证中国北方农耕生产的正常进行。最终在霍去病和卫青的带领下,打败匈奴,保障了北方生产的安全。组3:他晚年迷信方士神巫,偏执多疑,喜怒无常,轻信江充,制造了“巫盅之祸”,都城长安在这次政治东动乱中指死者数以万计,导致了汉王朝统治上层严重的政治危机。组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破格用人,一些直言极谏之士被任用,寒庶之士也可以凭借孝廉入世,促进了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组3: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从长安出发,先到北面阅兵,再南下到了中岳嵩山,然后向东巡游海边,接着到泰山封禅,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此后向西经过九原(现在内蒙古包头)再回到长安。 这次巡游里程和花费都超过了秦始皇,在武帝刚即位时,由于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国家还很富足,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国库已经快要空虚了。组3:虽然他晚年犯过一些错误,可是在“巫盅”逐渐显世后,他发布轮台罪己诏,以表示对自己错误的追悔,虽然不能挽回过失,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将颓之局。组2:汉武帝时代确立了一些新的经济制度, 强化了大一统王朝的经济基础,比如整顿货币,实现货币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组3:虽然实行了货币统一,可是他实行官营盐铁,利润归国家所有,禁止民间自由买卖,不利于商业的发展。组2:汉武帝还实行均输与平准,整顿全国的运输和进行官营商业的管理。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组3:他采取“算緍”和“告緍”,直接打击大商贾,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第三步)组4:我们在看了第1组的表演和听了2、3两组同学的发言后,认为他们的表演和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结合他们的表演和发言,我们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最终认为在评价汉武帝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运用历史原则。也就是说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论,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历史人物都是“过去”的人,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第二,把握大节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应看他们的大节,看他对历史的贡献。汉武帝虽然晚年犯过一些错误,但为中国封建社会所做的贡献,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第三,把握阶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历史人物总是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中,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为本阶级服务。

汉武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他不可能跳出地主阶级的范畴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摘录了几条对汉武帝的评价,供同学们参考:(四)、教学效果的自评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气氛很好,学习的效果也很好。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表演组学生的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反组的同学集体辩论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对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的讨论使课堂得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在本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的。(五)反思与讨论1、新颖的教学形式,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舍弃常规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历史情景再现”这一新颖的教学新式,使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活而有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参与面,课堂教学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加入课堂,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体验到理解与宽容、尊重与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感受丰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就容易建立起来,容易消除后顾之忧,就敢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注意做到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注意带着尊重、带着赞赏走进学生,我收获了许多惊喜——学生大方多了,自信多了,想法也就多了,课堂就会动态变化,富有新意。3、实现历史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得紧密结合,凸显历史对现代人类活动的借鉴指导功能,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讲汉武帝时,可以把他实施的一些政策和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容易理解和记忆,也会提升他们的兴趣。比如在讲到他实行统一货币这一政策时,可以把这一政策与欧元结合起来,欧盟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实行统一的货币,大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做到深入浅出,变抽象为直白,有利于教学。4. 这节课效果非常好,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不仅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老师花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是应该的。但学生由于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能准备这么充分。

而且花大量时间在搜集资料上,会导致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影响了考试成绩。成绩是当今教育体制下衡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学生素质是时代的要求,希望广大同仁在出成绩的同时能坚持新课标、新理念,从而实现国家新一轮教改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的设计——“第8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的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历史组 薛纪国历史教学理论专家赵亚夫先生谈到:目前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叫得山响,教师们也随之用‘人本’的教育观置换‘知本’的教育观,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我们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教学被‘人化’的同时,历史教育也存在着被‘稚化’和‘窄化’的倾向。它提醒我们注意:搞不好,作为民族群体记忆的历史教育,将会在‘做’的游戏中变得模糊。它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如果课程改革没有真正进行理念上的革新,‘过程与方法’就只有变戏法的作用,它解决不了人的发展问题。”“结果只是‘多种教学形式’代替了‘一种教学形式’;过去是教师灌学生,现在是学生灌学生,电脑灌学生”。 赵先生的这段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是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关键问题。

否则就容易出现赵先生所讲到的上述不良倾向。笔者,在这里结合《第八课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体会、探索与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将课堂教学目标落在实处。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孔子的一生怎么会这么辉煌?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有道理,让人终生受益的道理?” 学生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那么也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非常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将孔子一生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学、问、思、志、行”,旨在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孔子的一生历程,并希图对学生的学习与做人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而言:“学”:指好学、乐学、博学。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好学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问”:指不耻下问,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在,师之所存。“思”:指勤思、深思,“学而不思则罔”。“志”: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古之学者为己”。指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自己的人生,健全人格,选择美好的理想与生活道路,并且持之以恒,做到“笃志”。 “行”:指脚踏实地,意志坚定,自强不息,战胜困难,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用古人的话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孔子从平凡走上伟大的个人主观因素在于:孔子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笃志、博学、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共同研讨、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同时也是共同体验与感悟孔子的人生智慧与人格境界的过程。.二、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的学说。关于“仁”的具体含义,孔子本人没有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也还在不断的进行研讨。那么,怎样才能让初中的学生不仅仅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而且还能够对孔子的“仁”的学说有一个初步理解呢?为此,我引用了《论语》里面的一个故事,即孔子家马厩失火了,孔子回到家里,关切地问:伤到人了吗?而没有顾及自家的马怎样了。(“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论语》)当然,在马厩里面干活的人当然是孔子家的仆人了。从这个细节,学生可以很自然、很具体地感受、体会到孔子“仁”的学说的本质内涵,就是对人的关心与爱护,即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这样,通过引用一段真实的史料,反映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让孔子的形象更加贴近学生,从而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生活细节,体会、感悟出深刻的做人道理,发现孔子学说中的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此外,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呢?为此,首先让学生分析成语“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祸与福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起什么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祸”与“福”相互转换的具体的例子,在班里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提高认识。历史如果能够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发生联系,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会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也就是让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历史。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图片《秦穆公祖庙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教师指图说明:在秦朝的祖庙后面,秦穆公设置了一座被他消灭的12个部族首领的灵位。让学生思考问题:秦穆公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被图片与问题深深的吸引了,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学生认为秦穆公这样做是为了侮辱亡国之君;有的学生说秦穆公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后终于明白:秦穆公的用意在于时刻提醒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要汲取亡国之君的教训,做到居安思危。因为秦穆公懂得:骄兵必败。面对胜利,如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胜利者就会沦为他人的刀下鬼。通过一个简单的图片,创设一个简单的历史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同时经过研讨、层层分析,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了思想家老子,而且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一种发展与辨证的思维方法,从中感受与吸收古老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

三、补充史料,初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补充资料,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孔子在教育理论方面的贡献。1、 教育目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3、教育原理:① 以身作则: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而不能改,是吾忧也。”② ②因材施教。4、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实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习途径  “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史记·孔子世家》。6、学习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通过这种归纳,学生不仅对孔子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功贡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促进自己的学习与发展。 四、重视从课堂教学向指导学生课下学习的延伸,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下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布置家庭作业,思考题,并要求家长参与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与指导:一方面,为学生与家长创造一次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即学习的途径不仅仅在课堂,可请教的不仅仅是教师。

从而扩大学生求知的途径与视野,树立“学无常师”的意识。要求并指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做人方面的格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与按主题和自身需要查阅信息的技能。要求课下阅读孔子与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记下摘抄,写出感受,从而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与途径,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养成人文素质。五、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情有所感、思有所获”“。《第8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课堂教学结束后,自己印发了一个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孔子及其学说,主要看哪些书?②通过在课堂上与课下学习老子和孔子及其学说的有关内容,你认为自己对老子、孔子及其学说,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③老子与孔子这一课的课堂学习,给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方面是哪些内容?关于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要看《论语》、《史记》等历史资料。关于第二个问题,有两个学生回答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已经使他们对老子和孔子及其学说在思想认识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懂得珍惜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它同学都回答说自己通过师生在课上的共同学习与交流,以及通过教师布置的历史课下阅读作业,在思想认识与情感方面,对老子、孔子及其学说,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都回答在学习、做人、交往等方面有启发、有收获。例如:有的学生讲:“觉得自己更加充实,也学会了怎样做人。” 有的学生讲到:“我认为他俩个人的学说,虽然是对立的,但都有正确的地方,有许多智慧,应该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学习。”还有位学生讲到:“读了几篇《论语》,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到自己平时非常浮躁的心情能够安定下来了。”有位学生还从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等六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并在班里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个调查问卷,我觉得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了自己当初设计这节课时所追求的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自我点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维课程目标的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最终才会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历史组  薛纪国历史练习中有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成语故事。

讲的是传说中,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过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惜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好像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弟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滩上摆着许多做功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那个人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鲁班大吃一惊,想当初辞掉泰山,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