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语文 |2024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卷评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0609
发表于 15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李敏,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语文教师,中山市骨干教师。曾获“南方传媒杯”粤港澳大湾区高考作文“下水作文”比赛三等奖,中山市第四届高中语文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一等奖,中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参加中山市课堂教学比赛、作文教学设计比赛、高三“考点突破”录播课比赛、中山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得二等奖。主持和参与3项市级课题,近三年有4篇论文发表在刊物上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语文)2024年第5期。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共有三份,分别是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和全国甲卷。2024年的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形式依然延续了2023年的题型,相对稳定。笔者认为,和往年相比,2024年文言文阅读最突出的特点是打通了课内外的关联,能力考查指向批判性思维。



打通课内外的关联

高考语文全国卷课内外的关联,主要体现在阅读材料选取和题目设置上。

1.选材上,所选文本和课内教材存在隐形关联

从选材上看,文言文阅读文本和课内文章的相关性很大,存在隐形关联。

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共两则材料:材料一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记叙了李陵孤军深入匈奴被俘进而投降的事情;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卷三》,论证了李陵投降罪恶滔天。李陵投降,司马迁求情获宫刑,李陵受单于指使劝降苏武,这些情节和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苏武传》有所关联。

又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有三则材料:材料一节选自《史记·魏世家》,讲的是魏文侯礼贤下士,赢得秦国尊重赞誉,免去了被秦国攻打的故事;材料二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讲的是汉高祖刘邦因为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而没有更换太子的故事;材料三节选自王充的《论衡·非韩》,王充将魏文侯礼贤下士、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探讨。秦攻打六国的历史和汉高祖刘邦的事情,在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的《鸿门宴》《阿房宫赋》《六国论》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的《过秦论》也出现过,学生对此也并不陌生。

再如,2024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卷七》,讲的是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氏兄弟各自的用人方式。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虽然没有纳入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整本书阅读中,但是在统编版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收录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回。

综上所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题目选项上,题目选项设置和课内教材存在显性关联

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第11题选择题,选项内容和课内教材存在显性关联。这道题3分,题目设置如下: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又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再如,2024年全国甲卷: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由上可见,这道题设置关联教材,打通了课内外。这种考法是从2022年开始的,之前全国卷这道题考查的是文化知识,随文设题,即文本中出现了什么文化知识就随机考查。笔者认为,学生在备考时机械背诵大量的没有内在关联的文化知识,在能力上很难得到大的提升。



能力考查指向批判性思维

余党绪老师在《没有批判,何来对话——关于经典、名著和名篇的批判性阅读》一文中提出,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追求公正思维与合理决策的思维策略与技能。因此,质疑是为了寻求更合理,多元的对话是为了理性的权衡,而解构则是为了新的建构。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一些理论类、时评类文章,很少会加入自己的思考,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学生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质疑,即使认为哪里不妥,也不能有理有据地去反驳这些观点。高中生欠缺的就是这种会质疑、能论证的批判性思维。

1.选文呈现多元的对话

2024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在文本选取上都是采取叙述加评论的模式,不再是往年单纯人物传记的形式。

往年选文以人物传记为主,记录人物的经历,主观问答题的设置多是传主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

2024年的文言文阅读选文则是转向对人物、对事件的评论: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对李陵投降这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且都给出了各自的理由,考生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这一事件,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又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三则材料,前两则是叙述两件不同的事情,第三则从评论的角度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引导考生探究不同事情的背后所隐藏的共性的问题,也凸显了对考生推理能力的考查。

再如,2024年全国甲卷材料,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评论三位人君是如何任用人才的,在差异化的评述中寓含褒贬,例子翔实,推理的过程合情合理,注重实证。

这些选文呈现多元对话的特点,启发考生要用证据去合理评判断言,都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

2.题目的能力考查

文言文阅读主观题能力考查指向批判性思维。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这道题分值为5分,也是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主观问答题第一次分值由3分提升到5分,足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视程度。且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两则材料呈现互文性阅读倾向:材料二的断言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可以在材料一中找到实证。

关于李陵,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是因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情有可原,班固在《苏武传》中也隐隐透露出李陵的无奈和悔恨,而王夫之却认为李陵丧失了大节。这对考生的认知是一种冲击,但是也认识到只要证据链完整有实证、逻辑推理合情合理,那这个断言就可能成立。

又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4题: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这道题分值为3分。这两件事共性的地方在哪里?太子处于即将被废的境地,魏国即将被秦国攻打,这两者都处于弱势状态,面临险境。如果用鸡蛋碰石头,那么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如何转变这种局势,他们都选择礼贤下士,通过修德赢得对方的敬佩,进而化解了险境。找寻两个不同事件背后隐藏的共性问题,是对考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看考生能否通过论据合理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高中文言文教学建议

作为“指挥棒”,高考对教学是有引导作用的。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高考命题将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重塑教育生态。正所谓“命题在课外,功夫在课内”,高考以考促教,积极引导课堂教学。

1.教学中注重专题性学习

借助学习任务群进行专题性学习: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教学提示——“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学习任务群14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

教师利用好这两个任务群,设置专题性学习,如文言文阅读经验积累总结,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归纳整理,文言文精读和范读的阅读方式总结,等等。

比如,对于文言文阅读经验的积累总结,重心应放在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并依据文体特征来阅读积累方面。文言文是一种相对白话的语言形式,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规范,对文章内容也有着限制和规范的作用。依据文体特征来读文,让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事半功倍。下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见下表)为例:



2.教学中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面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看似真理的结论,我们要有质疑的精神,并有理有据地提出其不恰当的原因。徐飞老师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转化》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培养有三个要点——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融入这三个要点。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劝学》一文,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质疑精神去找寻文本中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并通过找证据、合情合理的逻辑推理,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学生质疑《劝学》文本的片段示例:《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对此,我不免有了疑问:既然都说“人无完人”,那么只要学习反省就能够做事不犯错误了,是对的吗?人的一生是在不停地尝试与实践中犯错再改进,按现在的观点来看,是不会有“行无过”这一说法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它有着自身的特性,有着梦想与倔强,却因一些不得已的因素而被迫放弃,成为人们想要的样子。这多像现实生活的折射——家长总喜欢将自己儿时的梦想与未完成的遗憾强加于孩子身上,似乎从不考虑孩子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而有些过于苛刻的条件让孩子总感到喘不过气。记得曾看过一则小故事:小螃蟹与妈妈在沙滩上训练,小螃蟹满头大汗,好奇地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学直着走啊?”妈妈答:“因为这是妈妈的梦想啊。”小螃蟹说:“可是您做到了吗?”螃蟹妈妈哑口无言。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新闻内容都可以大反转的时代,批判性思维更显得难能可贵。因此,文言文教学要结合高考试题考查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文言文专题性学习,并在教学中融入“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 |李敏(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

来源 |《教学考试》杂志2024年语文第5期

编辑排版 | 李容易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