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建设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846
发表于 昨天 14:03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1]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随后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从“四个评价”方向上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同时,教育部考试中心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为政策依据,综合各方诉求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了高考评价问题中的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等核心问题。

这一系列举措实质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力图改变一种现状,那就是高考考试内容的有限性对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内容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严重制约着学生能力、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我国普通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通常会耗费较多学时组织多次的模拟考试来查缺补漏、训练解题速度和考试技巧以应对高考考试,这也间接导致我们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仍停留于“知识本位”层级,使得基础教育越来越趋于脱离社会实践的无效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考评价体系所倡导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2]的评价理念大相径庭。

本文力图理清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和等级考试中必须考查的能力目标,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科课程建设的角度探讨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途径的多元化问题。

一、历史学科关键能力

1.内容的界定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目标,其重点是在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而“四层”中的“关键能力”则是强调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应养成的一种适用于终生的能力,它囊括了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要素。“关键能力是支撑个体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3]

在实际的学科考核中,一套试题的命制与能力考查往往呈现出统一性交叉性特点,既有针对多种能力的同题性测量,也有针对某种能力的多题性测试,但总体是覆盖到多种能力的考查上的。因此对学科关键能力的界定,应是学科考查特色、学生认知特点、考生成长方向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据此,徐奉先提出“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概括为三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4]。也有专家根据学生参与历史教与学活动时对相关历史信息的接收与输出特性,将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表述为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三个方面,并将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按由低到高的层级顺序排列形成历史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见表1)。[5]

以上学术界有关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阐释,有的立足于学生学习历史的“中部”过程特性,有的关注历史学科“末端”学习效果的实际测量考查特征。这些内容对于站在教学最前沿的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2.高考考查的几种路径

“高考评价体系将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和指导命题实践提供长效机制”[6],到底如何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功能,让学生为准备高考而习得的知识和能力最后成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有用资源,这一切都需要实践的检验。接下来,筆者以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海南卷为例,分析关键能力的几种常见考查路径。

历史学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道历史事件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能获得某些特殊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而这些能力最终能让他们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关注现实,应对社会生活实践问题,并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是以,真实的情境应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关键能力”须得从书本题海战术中的解题能力转变为解决现实生活实践问题的办事能力,才可以说是“关Gw==键能力”。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都会出现这一类题目,考查考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20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的第8题试题表述如下: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疫潜销焉。”这表明: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该题材料简要描述了历史时期的疫情事件,内容所及的晚清传染病防治问题对当时的学生来说绝不陌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的时代环境下,我们一线教师往往会结合时事将古今中外能查阅到的有关疫病及医疗卫生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复习备考中。此类试题的出现有助于引发教师与学生对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视,也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运用所习得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2020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的第23题,这在海南卷中尚属首次出现。

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又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围绕“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该题属于向全国卷“靠拢”的现象,归类于增加试题开放度的考题。素质教育强调个性而非千篇一律,它更加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塑造。该考题的出现是对传统的答案固定式、试题封闭式、思维定向式教育理念的一种挑战。该题意在考查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较为开放性的问题,考生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懂得将材料、问题与储备知识进行关联性,才能寻找到较优的切入点,从而进行论证。考题允许考生从当时西欧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立体化思考,也允许从单一角度思考并论述。故而,“开放型试题的评分参考不设标准答案,采用等级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根据具体试题划分得分区间”[7],这就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能力水平与思维深度的空间。

综述,高考历史学科试题命制除了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增加试题开放度、改进评分方法等途径加大对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外,还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因此在主观题设问的呈现方式上,除了基本的多个设问、多步骤解答的传统形式外,更加强调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的递进性和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多样性。

二、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与学科课程建设的方向

在明确了高考考查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几种路径后,就有人提出建议,如要更多地创设情境以加深教学参与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如要加强对概括能力、牵引能力、考证能力或整体规划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方式来推动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养成。笔者认为,以上建议主要还是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转型来实施,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摈弃过往的知识灌输式和死记硬背式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法,以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但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新一轮课改中,统编教材篇幅与课时的冲突问题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困扰,一线教师要想面面俱到绝非易事。

在“教育机会寓于课程之中”影响下,自2001年以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由“课堂教学”悄然延伸到了“课程建设”上来。甚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从“构建历史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角度提出通过必修、选修和校本课程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建议。恰逢笔者所在学校曾就此问题开展过研究,设计了主题为“从《粟奉之日记》中看晚清的中国”的探究活动课来丰富校本课程。试将以此为例,简要谈谈新的认识。

整堂活动课共设计了4个环节:

1.判别学习阶段,锁定活动主题

2.瞄准素养本位,制订活动目标

3.营造良性生态,引发深度学习

4.创新成果展示,科学制定评价量规

其中,第2个环节主要制订:能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交通状况;通过搜集并综合利用材料,梳理晚清时期中国的风土人情;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关联性等教学目标。第3个环节要求学生:(1)通读《粟奉之日记》并撰写读书笔记。依托读书笔记及作者所述日记内容,按照“入京会试”“闲暇游历”“地理民俗”“地理山川”“纪行诗歌”五部分建立文献资料检索目录;(2)组建“气候研究组”“交通线路组”“沿革地理组”“民俗文学组”,综合应用组内成员共享建立的文献资料检索目录,通过编制图表、撰写小论文、开展交流会等活动,对晚清时期中国南北方的气候状况、晚清时期中国南北方交通状况、晚清时期中国南北方山川地理情形及晚清时期中国南北方民俗状况进行研究。历史活动探究课作为一种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主动探究思考,在问题解决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可以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培植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虽然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体现“以学生为本位”,能获得学生的较大关注。但课程资源的有限性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课程“碎片化”现象突出,无法支撑课程长久开展,也无法带给学生持续集中的深刻学习体验。对此笔者进行了几点反思:

其一,注意聚焦学科关键核心能力与学校课程领域的有机结合。依托专业团队开发丰富的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一致;其二,不能简单把开设课程的数量作为“丰富”的重要指标;其三,要特别依据授课对象终身发展和阶段发展的内需来研制评价量规,避免学生获得学科关键能力评价模糊。

三、结语

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与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受益终生的重要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明确其在“四层”架构中突出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學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只有当教师与课程一起成长时,我们才能从容回应未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各种期待。

【注释】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1日 第1版。

[2][3]李勇、赵静宇、史辰羲:《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9、10页。

[4]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5期,第11页。

[5]郑林、赵璐、孙瑞:《基于学科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中国考试》2019年第8期,第16页。

[6]于涵、郑益慧、程力、任子朝:《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功能探析》,《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5页。

[7]徐奉先:《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10期,第24页。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第11期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