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频考点】高中地理学法指导,附考前必记自然地理20个核心考点,4个易错难点分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553
发表于 2024-9-5 20:05:32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基础学科,既有和其他学科学法的共通之处,也有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通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会轻松自如学好地理。下面谈谈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了解高中地理学科学习的侧重点

1.地理学习重点内容

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自转、公转、地方时、区时、区位、城市化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如暖锋、冷锋、低气压、高气压、暖流、寒流等;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

⑷收集、整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⑸地理内容的逻辑表达能力

2.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探究地理规律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即人地和谐。

3.重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二、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

1.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必修Ⅰ),学习时应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活学活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必修Ⅱ和必修Ⅲ),学习时更偏重运用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一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二要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三要善思考, 善于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 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提出建议。

3.高中地理中的区域地理建立整体性和差异性结合的模式: 空间定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区际位置等)、自然地理特点 (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 人文地理特点 (人口、聚落及城市、产业结构等要素)。

4.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将个别的、局部的、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 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 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通过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征、阐明共性、揭示规律;通过由因导果、由果索因的方法,总结它们的因果规律;避免死记硬背, 掌握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

5.学会阅读和使用图表

第一是“图文结合”,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表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表上查找落实;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 绘图),形成“脑图”,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

第二是掌握不同类别的图表的功能和相互间的转换关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第三是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图文转换等。

6.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溥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 及时查阅收集、 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 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 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 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 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勤”字之上,要勤读书,勤读图,勤思考,勤做题,勤总结,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相信你的地理一定会越来越好。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2)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影响表现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水循环、大气运动的动力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工业燃料的源泉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生产、生活用能的源泉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6.晨昏线的基本特征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

晨昏线的基本特征:

①晨昏线始终平分地球,以地心为中心;

②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⑤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春分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⑥晨线和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18时。

7.时间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区先看到日出,故地方时较早;每向东15°,地方时加1小时,每向西1°,地方时减4分钟,可借用公式计算:T求=T知±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以西用“-”)。

(2)区时的计算: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则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且也是东早西迟,即向东加、向西减,可用公式计算:T求=T知±1小时×两地时区差。试题常会要求计算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和世界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

8.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就某一日而言,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就某一地而言,太阳直射点逐渐靠近时,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则减小。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大,物体影子短;物影方向与太阳所在的方向相反。

③计算楼间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最小楼间距=前楼高度×1tan H(H为当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④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合理设置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倾角α+正午太阳高度H=90°。

9.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一日期,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南北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南、北极圈上, 一年中只有一天出现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2)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

(3)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②日出时间=12-昼长/2;③日落时间=12+昼长/2;④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10.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判读此图应注意:

(1)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各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种岩石在地壳深处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2)转化的方向性。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各种岩石均可以经过重熔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各类岩石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经岩浆冷凝才可以形成。

1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2.外力作用与地貌



13.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河流侵蚀作用强,中游侧蚀作用加强,下游沉积作用显著。因此,河流上游一般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技巧点拨】利用河流地貌的发育判断

河流各河段

(1)利用河流地貌的类型判断各河段:

①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型;

②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洪)积扇;

③河流中游,多冲积平原及河漫滩平原;

④河流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

(2)利用河水水量及流速判断各河段:一般情况下,水量小、流速快的河段多是河流上游河段;水量较大、流速较慢的河段为河流中游河段;水量大、流速缓慢、河面较宽的多为河流下游河段。

(3)依据人类活动状况判断各河段: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河段,人类活动较少;河流中下游河段,人类活动密集。

14.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其影响



15.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技巧点拨】明确五大关系搞定热力环流

(1)冷热与气流升降关系:

①近地面热气流上升(热上升);

②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冷下沉)。

(2)温压关系:①近地面受热形成低压(热低压);②近地面冷却形成高压(冷高压)。

(3)风压关系:同一水平面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4)气压高低与等压面的关系: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等压面往往上凸或下凸,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下凸的地方是低压区。

(5)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的对应关系:近地面高压处,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低压处,高空为高压。

1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②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17.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技巧点拨】分析影响气候因素的方法

(1)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

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其气温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其气温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如果某地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是地形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某地夏季气温明显偏低,则该地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③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其气温产生差异的因素一般考虑洋流因素。

④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分析降水量地区差异的主要方法

①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

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量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的影响。

③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除考虑大气环流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的影响。

18.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名称成因分布风向性质东亚



19.锋面与天气



20.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区时的计算



特别提示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

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

(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三、明确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向东至180°(如上图所示),跨240个经度,占全球的2/3。

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例如:

①当180°地方时为6时,则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3/4。

②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③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时),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四、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及计算

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2.昼夜长短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