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5 天前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doc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越来越普遍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由于其价值理念和组织策略的深层次的内涵并没有被充分挖掘,使合作学习陷入误区。教师应该从构建学习小组、把握合作时机、设计学习问题和创设合作氛围几方面入手,使之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合作学习? 组织策略?作为一种创意性和实效性兼备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然而,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和理智思考,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常见的问题有:小组分工不科学,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被忽视;逢课必合作,以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出现冷场或秩序混乱。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就历史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合作策略,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作一初步探索。一、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小组的组建是开展学习的前提。

小组的规模以4—6人为准,一般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相邻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操作较简单,但为了更好地实施合作学习,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教师需同班主任协作,依据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安排座位。为使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尤其要选择好组织能力强、工作有热情、在同学中威望较高的同学来担任组长,其他角色(如记录者、评价者和发言者等)可由各组根据成员特点和学习任务的情况协商确定,并明确各自责任和职责。例如为了进行活动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教学,我在课前将活动准备的要求告知各组长,然后组长根据成员特点和教师要求对组员分配具体任务并督促完成:一人负责搜集影视剧中的抗日救亡歌曲1—2首及时代背景资料,一人负责与音乐教师联系、组织学唱歌曲,一人负责采访本地老红军和老干部、搜集抗日英雄事迹,一人负责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二、准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虽有一定优势,但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运用它才会收到良好效果。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由于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当学习任务较多时,自然需要合作完成。例如某教师上《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由于该课涉及面广、条块较多,各小组分别领取任务,通过查找资料、收集文物图片、排练节目来完成对宋代社会风貌的呈现:“相国寺里逛庙会”、“吟诗赏画话宋朝”、“古今美食‘东坡肉’”、“乘轿坐车游东京”。

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合作学习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方式,合作学习中通过任务的分工、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中,郑和下西洋是重点,我通过设计活动主题由合作小组来完成对该事件的认识: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要带领大家进行以“了解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你该如何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展示你收集到的有关郑和及郑和下西洋的邮票(图片),说说你心目中的郑和。通过活动主题的合作探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意见产生较大分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就不一样。通过合作学习,在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方位寻求问题的解决。如在进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时,老师引出问题“如何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学习小组兴趣盎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通过生生互动,使同学们的信息得到了广泛交流。小组1:“拿破仑对外战争是侵略战争,因为他侵占了欧洲许多国家,奴役了欧洲人民,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是非正义的。

”小组2:“不对,拿破仑对外战争打败了反法同盟,对于结束法国当时的混乱局面是有贡献的。”小组3:“我同意,拿破仑对外战争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并在欧洲范围内宣传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应当肯定其贡献。”小组4:“我们认为,对历史人物、事件应一分为二地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前期具有正义性,应肯定;后期具有非正义性,应否定。”……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问题合作学习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讨论,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问题要有价值和开放性,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我在讲西安事变时,让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后,该不该杀了蒋介石。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蒋介石镇压中国革命,被捉住后就该杀,不该放他回南京;另一种认为蒋介石该杀,但在事变解决之前不能杀,而在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就会混乱,日本会乘虚而入灭亡中国,所以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听课。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难度适中,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是单个学生不能解决而通过合作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入手,通过小组合作也不能解决,不仅达不到合作效果,还可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削减学习积极性;而问题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合作学习失去其实质意义,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的重要性,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例如我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19世纪中后期的中日两国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失败了?”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明白了中国维新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前提的。这种主动式的学习使他们觉得付出再多辛苦也不是负担,学生在合作中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四、有效创设合作学习氛围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注重学生在感受与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为创设一种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不断改变自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抓住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搭建舞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促进式的评价,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循序渐进,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生见识少、知识面窄,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多数学生无合作意识、无责任感,无所事事,或讨论其它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细心观察并加以指导,尤其要结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掌握社交能力的必要性,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使学生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