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活动,当前初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利用初中地理科目的学科特色,将生态文明融入地理课程育人的全过程中,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行为的新时代初中生十分必要。让初中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学习初中地理,使得学生能够为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本文立足于生态文明教育观念,对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能够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伟大“中国梦”实现的突出短板,亟待解决。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克服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文明教育任重而道远。地理学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塑造初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方面作用突出。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在学术界是非常不统一的,每一个专家学者对于生态文明教育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那么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依据,有目的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以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展开初中地理教育,使得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以此来让生态文明在学生之中产生热烈的反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尚,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分析发现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不够显著
我国初中学校相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或是环境教育,在校初中生初步建立起了生态理念。相较于其他科目,在初中地理科目的学习中长期接受环境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素养理应高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效果,但答案确是否定的。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比较肤浅,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和理论掌握的浅显层面,日常只是关注一些身边的环境问题,无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获得应用这些环境知识的技能。不具备改善环境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具备当今环境问题的知识体系及其解决方法,没有形成无害环境的行为和活动的动机、需求和习惯,即没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发展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和落实环境保护的行为。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地理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初中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支撑,课程体系建设是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一些初中的地理科目开展了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有些也正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课程的开设,但从总体上看,地理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滞后。从教育体系的角度看,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性不强,地理课程仅仅讲授一些生态环境知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生态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生态文明课程建设落后,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开设较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不高,难以产生实际效果。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较为困难,这必然导致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三)缺少体验式的实践教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只重视理论、不注重实践的做法,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较多的理论讲授,使初中生获得的生态文明知识仅局限于书本,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初中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理解较为模糊。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性就是注重实践,才能形成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认知,并体现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生态文明教育只有通过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才能给学生打下环境问题的深刻印记。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和平台,甚至没有固定的时间和专门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体验,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难以调动初中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这种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育,不能将生态文明内化为初中生自己内在的意识。
三、初中地理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凝练地理课程的生态特色
初中地理课程中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素材非常之多,教师要善于在这些素材之中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衔接之处。初中课程具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极大地加强对初中生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生态伦理道德的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在地理课程中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达成教学效果。地理相关课程虽然具有自然地理环境保护的属性,但是在开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形式化和片面的生态文明表达问题,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对于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浅层次性”现象,要深挖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形成系统性的明确指向性的生态教育内容,凝练不同地理课程生态特色。
例如,在教学《气候》这一节课时,教师应该突出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的内容,落实实践体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态行为的重要性。设计个性化生态教学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针对学生的认知和课程的差异设置导向化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方式,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深挖线上线下教学元素,实现科目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增强人文底蕴,内化理念,外塑行为。
(二)确立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
以往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的缺陷在于没有发挥初中生主体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去感知和理解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导致初中生的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的现象。地理课程要深挖生态文明的内容,与课程有机结合,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奠定基础。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逻辑,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特点,设计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初中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第一个层次是基于生态文明思想认知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灌输生态理性到培育生态价值观的转化,地理理论课实行研讨加升华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基于生态文明价值认可的体验教育方式,地理实践课实行学加做的混合式教学,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上,要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第三个层次是基于生态文明行为认同的实际行为方式。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就是强化实际感悟,全方位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利用现代科技渗透生态教育
现在科技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尤其是手机的应用缩短了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距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服务,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学习生态教育。教师应该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平台,让生态文明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教育平台搭配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线上科目知识学习、学习理论要点、线下实践体验,满足功能价值、交互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多重需要,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平台,能够使初中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并帮助初中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再次接受社会现实的检验。
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查找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灾害的危害,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让学生更加产生生态保护的思想。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加探究欲望,以及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记忆能够更加牢固,让学生具有更加深刻的探索欲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学生定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牢靠的基础。
(四)开展户外生态文明教育
户外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对自然的体验来塑造学生的环境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教育形式。户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在现实环境中体验的机会,体验能被转化为一个新的“行动理论”,被进一步检验,并成为一个新体验的来源。与课堂教学有着明显不同,户外生态文明教育将学习者与真实的人和真实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更有动力和愿意参与对环境负责的行动。户外环境教育使学生融入自然,把学生与自然联系起来,为学生带来独特的自然体验。户外环境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具有积极影响,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改变了学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方式,能更宏观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学生所看到的这些现象来进行生态环境教学更为直观生动,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生态环境问题,看到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并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能深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更为重要是户外教育体验对学生的学业、性格、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健康和幸福感发展具有持久的益处。
例如,在教学《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多是北方人那么就针对于北方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来进行户外的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来记录当地的自然特征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来了解到当地的自然特色。通过这种户外活动让学生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大致的了解,如何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心中有数,那么在其日常生活中就会主动的来做一些保护环境的行为,就真正的体现在学而为之的目的,让学生真正的从理论和行动上都能够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并且学生在了解到之后也会感染其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一起践行生态保护,上整个社会都能够形成一种生态保护时尚风气,这样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利好作用。
(五)利用虚拟现实的生态文明教育
虚拟现实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高度交互性用户体验平台,用户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通过多个感官通道观察世界,它提供了越来越多免费的预先设计和开发的三维空间为用户展示了协作工作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和设置内容,并将协作方法分配给给定的对象,学生可以将安排好的内容上传到自己选择的虚拟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学生可以自定义整个内容:他们可以添加更多的元素,在那里他们使用常用的在线服务进行交流、协作与合作。虚拟现实是具备强大教育功能的系统,它以用户的角度能够实现自由导航和实时操作,其在环境教育中尤其有效,它可以用于下列特殊情况:到达真正的教学环境是不可能的,危险且不方便获取;学习者需要使用真实事物可能是对环境有害的;有关的知识和理论是“看不见的”,没有轮廓或不能进行物理观察,不能在实践中被人类感官感知。因此,虚拟现实技术环境在部分替代在实际的环境考察方面价值突出。事实上虚拟现实总是提供一个隐喻,它平行于我们的真实世界。
例如,模拟一个水生生态系统,假设水域最初是淡水湖,淡水湖周围是有大量农业活动的农业生产区,虚拟世界设计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产生的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学生可以在三维视图中看到鱼类、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虚拟系统模拟了一系列生态系统反应:化肥用量稳步增加,然后湖中的磷酸盐增加,接着就出现了浮游生物的增加,消耗溶解氧也增多,导致鱼类数量减少。与此同时,因为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出现了湖水变绿的情况。由于肥料充足,湖边植被快速生长。学生可以自由航行在湖外或湖内,用施肥工具模拟肥料供给作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过程以及富营养化产生的结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了解了化肥的作用,以及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推行之下,对初中我地理教学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教育,以至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自然环境。积极推进初中地理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的重要性。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程过程中,这样一来才能使初中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根深蒂固。
参考文献
于秀丽.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试题与研究,2019,(31):171-172.
罗永. 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中国教师,2019,(S1):125.
王小玲,董丽萍.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的价值. 基础教育论坛,2020,(31):64+66.
杨泉.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新课程,2020,(09):142.
曾秋兰. 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程,2020,(09):54-55.
杨天凤.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程,2020,(09):106-10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