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3 天前

法律条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培养法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而法律条文是法治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和载体。优化法律条文的教学实施,有利于提升法制意识培育的实效性。现就如何有效运用法律条文实施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基于文本解读,深化法律认知

法律条文用语规范、严谨,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运用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对法律条文进行精准解析,才能使学生明晰法律要求, 深化法律认知。

(一)解读要全面准确地呈现其法律内涵

对于法律条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关键字词所蕴含的法律内涵, 切忌基于自身经验的解读,造成理解的错误。如教材中“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法律条文,在我国宪法中的具体阐述有“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两层意思。教师在解读时要完整、准确,否则就容易造成“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与“维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之间的矛盾认知。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7/1726571152703_0.webp

(二)解读要挖掘其蕴含的法治精神

解读法律条文,不是简单的灌输法律认知,还要鼓励人们具有崇高的法治精神追求,使人们形成内在的心理秩序,学会自觉依法办事。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法律条文,教师解读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其实质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反映的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等法治理念,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这样,就能使学生明确“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和“维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都是为了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二、基于文本运用,培养法治思维

在学生对于法律条文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法律条文的运用,达成深厚的教育目的。

(一)以法释法

引用法律条文来论证教材中的观点,能够更好地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教材观点的规范性、权威性,使教材观点回归其法律属性。如对于“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一教材观点,教材引用“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宪法法律条文进行阐述。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用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对前一观点进行有力论证作用。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7/1726571152703_1.webp

(二)以法释案

课堂教学中,法治案例是连接法律条文和法治生活的纽带。一方面,运用法律条文分析案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学生养成遇事先找法的习惯。另一方面,案例分析引用法律条文,使案例分析具有法律支撑,有利于学生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意识。如 2019 年福建省中考试题第 29 题“观

察与思考”中提出的“交通监控系统拍到未成年人闯红灯的照片能否公开”这一疑惑,要求运用法律知识进行作答。因此,学生必须基于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思考该问题,综合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等法律条文进行分析,得出“闯红灯是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违法行为,但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等方面的保护,照片不宜公开或谨慎公开”的结论。

(三)以法育德

法律条文的运用除了发掘其法治教育功能之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的功能。教师在法治条文教学时,要挖掘其中的道德底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法治教育的规则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落实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利益是爱国的一种表现,不损害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是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的行为。这样,使法治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要求相统一,达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教育目标。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7/1726571152703_2.webp

三、基于迁移拓展,落实法治实践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法律条文的教学,需要遵循从直观、感性认知转向抽象、理性认知的教育规律,通过“生活经验引入——法律条文解析——法治实践升华”的教学路径开展教学实践。

(一)引入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是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法律条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全称,让学生寻找共同点,即国家机关的全称中都有“人民”二字。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国家机关都带有“人民”二字?使学生思考并意识到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样,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而得来法律条文,能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法律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也使法律条文教学实现生活化。

(二)回归生活实践

基于法律文本确定法治实践主题,使得二者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法治实践能够为学生进一步拓展认识法律文本提供事实依据;另一方面,法律文本能够为法治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当二者相一致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法治认同,树立法律信仰。而当二者产生冲突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现象进行探究,用法律文本去分析问题,用事实解决问题,在思辨中增强法治信仰。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7/1726571152703_3.webp

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结合课后“拓展空间”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企业的性质、规模等情况,形成调查报告,进行班级交流。教师以此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法律文本,拓展认识,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产生认同感。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17/1726571152703_4.webp

总之,用好、用活法律文本,必将让我们的法治教育课堂“活” 起来、“亮”起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律条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