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法律条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073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培养法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而法律条文是法治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和载体。优化法律条文的教学实施,有利于提升法制意识培育的实效性。现就如何有效运用法律条文实施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基于文本解读,深化法律认知

法律条文用语规范、严谨,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运用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对法律条文进行精准解析,才能使学生明晰法律要求, 深化法律认知。

(一)解读要全面准确地呈现其法律内涵

对于法律条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关键字词所蕴含的法律内涵, 切忌基于自身经验的解读,造成理解的错误。如教材中“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法律条文,在我国宪法中的具体阐述有“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两层意思。教师在解读时要完整、准确,否则就容易造成“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与“维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之间的矛盾认知。



(二)解读要挖掘其蕴含的法治精神

解读法律条文,不是简单的灌输法律认知,还要鼓励人们具有崇高的法治精神追求,使人们形成内在的心理秩序,学会自觉依法办事。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法律条文,教师解读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其实质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反映的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等法治理念,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这样,就能使学生明确“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和“维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都是为了保障人权,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二、基于文本运用,培养法治思维

在学生对于法律条文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法律条文的运用,达成深厚的教育目的。

(一)以法释法

引用法律条文来论证教材中的观点,能够更好地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教材观点的规范性、权威性,使教材观点回归其法律属性。如对于“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一教材观点,教材引用“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宪法法律条文进行阐述。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用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对前一观点进行有力论证作用。



(二)以法释案

课堂教学中,法治案例是连接法律条文和法治生活的纽带。一方面,运用法律条文分析案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学生养成遇事先找法的习惯。另一方面,案例分析引用法律条文,使案例分析具有法律支撑,有利于学生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意识。如 2019 年福建省中考试题第 29 题“观

察与思考”中提出的“交通监控系统拍到未成年人闯红灯的照片能否公开”这一疑惑,要求运用法律知识进行作答。因此,学生必须基于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思考该问题,综合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等法律条文进行分析,得出“闯红灯是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违法行为,但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等方面的保护,照片不宜公开或谨慎公开”的结论。

(三)以法育德

法律条文的运用除了发掘其法治教育功能之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的功能。教师在法治条文教学时,要挖掘其中的道德底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法治教育的规则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落实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利益是爱国的一种表现,不损害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是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的行为。这样,使法治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要求相统一,达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教育目标。



三、基于迁移拓展,落实法治实践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法律条文的教学,需要遵循从直观、感性认知转向抽象、理性认知的教育规律,通过“生活经验引入——法律条文解析——法治实践升华”的教学路径开展教学实践

(一)引入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是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法律条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全称,让学生寻找共同点,即国家机关的全称中都有“人民”二字。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国家机关都带有“人民”二字?使学生思考并意识到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样,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而得来法律条文,能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法律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也使法律条文教学实现生活化。

(二)回归生活实践

基于法律文本确定法治实践主题,使得二者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法治实践能够为学生进一步拓展认识法律文本提供事实依据;另一方面,法律文本能够为法治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当二者相一致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法治认同,树立法律信仰。而当二者产生冲突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现象进行探究,用法律文本去分析问题,用事实解决问题,在思辨中增强法治信仰。



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结合课后“拓展空间”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企业的性质、规模等情况,形成调查报告,进行班级交流。教师以此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法律文本,拓展认识,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产生认同感。



总之,用好、用活法律文本,必将让我们的法治教育课堂“活” 起来、“亮”起来。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