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20 20:04:53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送边将 唐·李频

防秋戎马恐来奔, 诏发将军出雁门。

遥领短兵登陇首, 独横长剑向河源。

悠扬落日黄云动, 苍莽阴风白草翻。

若纵干戈更深入, 应闻收得到昆仑。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分别描写了饯别时、临别时以及送别后的雪景,三次描写巧妙地转换了时空。

B.乙诗中的“出”“登”二字展现了边将接到诏书后踏上征途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

C.两首诗都描写了黄昏之景,又分别借助意象“暮雪”和“黄云”“白草”勾画雪景。

D.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乙诗表达对边将得胜的期待。

答案:

(一)

6.A

理由:诗中有四处提及“雪”,分别是送别之前的雪景、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时刻的雪景,以及送别之后的雪景。四次描写巧妙转换了时空,用画面展现了不可直观的别情。

32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

6、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淡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震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 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 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 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6. (1)D (2)“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的追求和向往。他渴望像自然一样宁静、安详,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这种“望自然”与“望自我”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虽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意思是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诗人通过描绘“白云依静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白云静静地依偎在静谧的水中小洲旁,这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诗人内心也感到平静和安宁。这种“望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诗人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芳草闭闲门”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望自我”的过程中的思考。芳草茂盛,将闲门掩映其中,这既是对道士隐居之处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状态。他渴望像道士一样,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通过描绘芳草闭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3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张养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活动四:见贤思齐·修身心

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11. 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 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未尝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______

止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止: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

为:______

卒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

卒:______(此空填序号)

13. 品手法·明内涵: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______的文言句式,意思是______,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______,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14. 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答案】1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①. 曾,曾经 ②. 只,只有 ③. 行为 ④. ④

13.①. 倒装/宾语前置 ②.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③. 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14. 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作的诗歌。“茅屋”表示被风吹破的对象,“为秋风所破”表示导致茅屋破损的原因,“歌”是一种文体,故断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①根据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曾经。故可推知“未尝家居”的“尝”也是“曾,曾经”的意思。“未尝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过。

②根据“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这一语境,前面说从未在家居住,后面接着说“止宿公署”,可以推断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这里理解为“只,只有”。

③根据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为:行为。故可推知“或异二者之为”的“为”也是“行为”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

④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时六十岁。卒:死亡。

【13题详解】

第一小空,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其中,“谁”是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与”的前面。

第二三小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②微:没有;斯:这;吾:我;与:和,跟;归:归依,一道。

③遇:遇到;饿者:饥饿的人;赈:赈济;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词,他们(指代饿者和死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内容理解。

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仅仅关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展露欢颜。哪怕自己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只是为自己的困境哀叹,更是为众多贫苦之人的命运担忧,渴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都始终心怀百姓和君主。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置于个人享乐之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鲜明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张养浩在关中大旱、百姓饥饿的情况下,受命前往赈灾。他不仅散尽家财救助贫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间从未回家居住,终日忙碌于救济工作,“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百姓解决疾苦的工作中,不顾自身疲惫和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示例:

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尽管他身居破烂的茅屋里,但他依旧关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冻死也满足了,这种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壮,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诗人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令人钦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起伏,身处不同境遇,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但他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登上车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

34《凉州词》《恭诵左公西行甘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甲)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乙)恭诵左公西行甘棠①(清)杨昌浚②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注:①左公:即左宗棠,湖南人,领兵平定新疆战乱,被誉为“民族英雄”,征战时曾率部在千里戈壁植树造林。甘棠:功德。②浚:—作“濬”。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 甲诗开端写景,以黄河和万仞山为“孤城”搭建戍边背景;乙诗前两句叙事,表现平乱部队的浩大气势。

B. 两诗后两句通过共同的“杨柳”“春风”“玉门关”意象,描绘了大致相同的画面,也营造了类似的诗歌意境。

C.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习,因此两首诗按题材都可归类为送别诗。

D.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用语巧妙,一“怨”一“引”,形象可感,丰富了诗歌意蕴。

9、甲诗既有作者对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    ,更通过“何须怨”三字表达对他们的    。乙诗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为“引得春风度玉关”,借以表达作者对左公的    、    之情。(2分)

答案:

8. AD 9. ①. 同情 ②. 劝慰 ③. 敬佩 ④. 赞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两首诗虽然都涉及到了“杨柳”和“玉门关”的意象,但它们的意境并不相同。甲诗中的“杨柳”和“玉门关”更多地是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荒凉环境的感慨;而乙诗中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则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预示着边疆的安定和繁荣,与甲诗的意境大相径庭;

C.两首诗虽然都涉及到了“杨柳”这一意象,但它们的题材并不相同。甲诗是一首边塞诗,主要描绘了戍边将士的孤寂生活和思乡之情;而乙诗则是一首歌颂英雄的诗篇,主要赞颂了左宗棠等湖湘子弟平定边疆叛乱、保卫国家安宁的英勇事迹。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首诗都归类为送别诗;

故选:A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甲诗:第一空,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观描绘,凸显了戍边战士所处的荒凉、孤寂环境。这种环境描写背后,透露出作者对战士们远离家乡,长期驻守边疆的深切同情。他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还要承受思乡之情的煎熬,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与身体上的疲惫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因此第①空可以填同情/关怀;

第二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通过“何须怨”三字,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劝慰与鼓励。羌笛声中的《折杨柳》曲调,常常引发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却告诉战士们,不必因为这样的思念而怨恨。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边疆的荒凉与寒冷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更需要战士们的坚守与奉献。他们的英勇与牺牲,正是为了守护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因此,作者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必过分沉溺于个人的哀怨之中。第②空可以填鼓励/劝勉。

乙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通过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左公及其部下的热烈赞颂。左公等人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更在边疆地区推广了农耕文化,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他们新栽的杨柳树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这些杨柳树仿佛具有魔力一般,引得春风吹过了原本荒凉的玉门关,给那里带去了温暖与生机。这种变化不仅是对左公等人卓越贡献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颂。

参考译文:

(甲)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乙)左大将军西征剿灭阿古柏匪军尚未返乡,天山布满了在此守卫湖湘子弟兵。在这里新栽的杨柳就有数千里,重归统一的边疆迎来了春风度玉门关的好时光。

35《菩萨蛮·登云中清朔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二)(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登云中①清朔楼

清·朱彝尊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②干角。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

小楼家万里,也有愁人倚。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

【注释】①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②阑干:栏杆。

10.阅读诗词要注意积累意象,下列诗句借“月”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过山西村》)

11.赏析画线诗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0. D

11.示例:最后一句“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在表达效果上极具韵味和深度。首先,“望断”二字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盼望家书归来的急切与无奈,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其次,“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寄托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关怀。而“雁飞秋满天”则以雁南飞和秋天的广阔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辽远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整句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交融,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36《秋夕湖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题)

6、下列两首《秋夕湖上》,分别为诗人和人工智能所作,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判断哪一首是诗人创作的,并陈述理由。(3分)

【甲】一夜秋凉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万籁微。

【乙】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谁拂半湖新镜面,飞来烟雨暮天愁。

答案:

6.示例:【甲】人工智能所作,【乙】是诗人所写;

理由:【甲】诗,夜晚、秋天、下雨、独坐,窗外夕阳,这些意象看上去有模有样,湖光山色,飞鸟徘徊,一切都很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到山里去看看,到夕阳西下的湖边走走,有鸟徘徊还能“万籁微”?都湖波荡漾了,说明有风,山水间,风声入耳其实格外明显。所以,第一首诗里“人”的主体感受是矛盾的,不符合真实的处境。

【乙】诗有“人味”。“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写出了秋天的荻花和桂花一飞一落,一浮一沉,竹林间云雾缭绕翠色欲流的生动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谁拂半湖新镜面”,描绘了烟雨中湖面的变化。风带来的烟雨掠过湖面,像有人拂拭镜面擦干净了一半的样子。此时正值黄昏时分,诗人愁绪顿生,“暮天愁”三字点明了这种由自然景观而引发的主观情绪。故【甲】诗为人工智能所作,【乙】诗是诗人所写。

37吴融《春归次金陵》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

四、(21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

春归次金陵 吴融①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

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腿和车盖,借指官吏。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

B. 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

C. 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

D. 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

11、本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四、(21分)

10. B

11. 尾联掉尾回首,与“自有情”“趁晚程”照应,全诗一团精神,聚而不散。末句化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句,以请新之语,状轻快、恬适之心情,颇有特色。

38刘黻《题江湖伟观》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题)

二、阅读(41分)

(一)古诗阅读(4分)

题江湖伟观

刘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5.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 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 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6. 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答案】5. B

6. 示例:在夕阳的余晖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舟缓缓归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夕阳的金色光芒洒落在舟身上,随着舟的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江面上舞动,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有误。颔联“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的意思是:临安城中繁华无限,是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有王气存在。该句虽然写出了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但结合诗人刘黻的爱国立场和南宋灭亡前的历史背景,这里更多的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而非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画面描绘。“江远归舟动夕阳”的意思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小舟从远处的江上归来。在描述“江远归舟动夕阳”这句诗的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句中涉及的元素:江、归舟、夕阳。接下来,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元素在脑海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视觉、动态和氛围三个方面入手,比如夕阳的颜色、江面的状态、归舟的动作等。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

示例:夕阳斜照,江面波光粼粼,一叶归舟在远处缓缓驶归,轻轻摇曳,打破了江面的宁静,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39《赤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陕西省中考题)

(四)(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 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21. 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20. 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21. 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40吴好山《成都竹枝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1-2题。

成都竹枝词(节选) 吴好山

鲜鱼数尾喜无穷,分付烹煎仔细烘。

九眼桥头凉意足,邀朋畅饮一楼风。

(选自《成都诗览》)

1、除“烹煎”的“鲜鱼”外,还有什么让诗人“喜无穷”?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

2.风、花、雪、月等是宴饮类古诗常写到的景物,如果把诗歌末句改为“邀朋畅饮一楼月”有何不妥?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2分)

答案:

一、诗歌鉴赏

1.凉爽的天气,欢聚的友情。

2.①破坏了整首诗的押韵,让音韵不再和谐。②不能间接写出朋友欢聚时谈笑风生的热烈气氛。③不能与第三句的“凉意足”形成呼应。(任选两条作答)

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后台对话框回复:课件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20/1726833894180_0.jpg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