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4)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4824
发表于 2024-9-20 20:04:53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送边将 唐·李频

防秋戎马恐来奔, 诏发将军出雁门。

遥领短兵登陇首, 独横长剑向河源。

悠扬落日黄云动, 苍莽阴风白草翻。

若纵干戈更深入, 应闻收得到昆仑。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分别描写了饯别时、临别时以及送别后的雪景,三次描写巧妙地转换了时空。

B.乙诗中的“出”“登”二字展现了边将接到诏书后踏上征途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

C.两首诗都描写了黄昏之景,又分别借助意象“暮雪”和“黄云”“白草”勾画雪景。

D.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乙诗表达对边将得胜的期待。

答案:

(一)

6.A

理由:诗中有四处提及“雪”,分别是送别之前的雪景、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时刻的雪景,以及送别之后的雪景。四次描写巧妙转换了时空,用画面展现了不可直观的别情。

32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

6、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淡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震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 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 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 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6. (1)D (2)“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的追求和向往。他渴望像自然一样宁静、安详,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这种“望自然”与“望自我”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虽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意思是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诗人通过描绘“白云依静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白云静静地依偎在静谧的水中小洲旁,这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诗人内心也感到平静和安宁。这种“望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诗人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芳草闭闲门”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望自我”的过程中的思考。芳草茂盛,将闲门掩映其中,这既是对道士隐居之处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状态。他渴望像道士一样,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通过描绘芳草闭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3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张养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青海省中考题)

活动四:见贤思齐·修身心

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11. 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 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未尝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______

止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止: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

为:______

卒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

卒:______(此空填序号)

13. 品手法·明内涵: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______的文言句式,意思是______,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______,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14. 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答案】1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①. 曾,曾经 ②. 只,只有 ③. 行为 ④. ④

13.①. 倒装/宾语前置 ②.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③. 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14. 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作的诗歌。“茅屋”表示被风吹破的对象,“为秋风所破”表示导致茅屋破损的原因,“歌”是一种文体,故断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①根据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曾经。故可推知“未尝家居”的“尝”也是“曾,曾经”的意思。“未尝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过。

②根据“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这一语境,前面说从未在家居住,后面接着说“止宿公署”,可以推断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这里理解为“只,只有”。

③根据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为:行为。故可推知“或异二者之为”的“为”也是“行为”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

④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时六十岁。卒:死亡。

【13题详解】

第一小空,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其中,“谁”是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与”的前面。

第二三小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②微:没有;斯:这;吾:我;与:和,跟;归:归依,一道。

③遇:遇到;饿者:饥饿的人;赈:赈济;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词,他们(指代饿者和死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内容理解。

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仅仅关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展露欢颜。哪怕自己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只是为自己的困境哀叹,更是为众多贫苦之人的命运担忧,渴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都始终心怀百姓和君主。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置于个人享乐之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鲜明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张养浩在关中大旱、百姓饥饿的情况下,受命前往赈灾。他不仅散尽家财救助贫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间从未回家居住,终日忙碌于救济工作,“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百姓解决疾苦的工作中,不顾自身疲惫和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示例:

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尽管他身居破烂的茅屋里,但他依旧关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冻死也满足了,这种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壮,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诗人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令人钦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起伏,身处不同境遇,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但他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登上车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

34《凉州词》《恭诵左公西行甘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甲)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乙)恭诵左公西行甘棠①(清)杨昌浚②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注:①左公:即左宗棠,湖南人,领兵平定新疆战乱,被誉为“民族英雄”,征战时曾率部在千里戈壁植树造林。甘棠:功德。②浚:—作“濬”。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 甲诗开端写景,以黄河和万仞山为“孤城”搭建戍边背景;乙诗前两句叙事,表现平乱部队的浩大气势。

B. 两诗后两句通过共同的“杨柳”“春风”“玉门关”意象,描绘了大致相同的画面,也营造了类似的诗歌意境。

C.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习,因此两首诗按题材都可归类为送别诗。

D.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用语巧妙,一“怨”一“引”,形象可感,丰富了诗歌意蕴。

9、甲诗既有作者对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    ,更通过“何须怨”三字表达对他们的    。乙诗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为“引得春风度玉关”,借以表达作者对左公的    、    之情。(2分)

答案:

8. AD 9. ①. 同情 ②. 劝慰 ③. 敬佩 ④. 赞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两首诗虽然都涉及到了“杨柳”和“玉门关”的意象,但它们的意境并不相同。甲诗中的“杨柳”和“玉门关”更多地是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荒凉环境的感慨;而乙诗中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则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预示着边疆的安定和繁荣,与甲诗的意境大相径庭;

C.两首诗虽然都涉及到了“杨柳”这一意象,但它们的题材并不相同。甲诗是一首边塞诗,主要描绘了戍边将士的孤寂生活和思乡之情;而乙诗则是一首歌颂英雄的诗篇,主要赞颂了左宗棠等湖湘子弟平定边疆叛乱、保卫国家安宁的英勇事迹。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首诗都归类为送别诗;

故选:A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甲诗:第一空,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观描绘,凸显了戍边战士所处的荒凉、孤寂环境。这种环境描写背后,透露出作者对战士们远离家乡,长期驻守边疆的深切同情。他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还要承受思乡之情的煎熬,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与身体上的疲惫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因此第①空可以填同情/关怀;

第二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通过“何须怨”三字,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劝慰与鼓励。羌笛声中的《折杨柳》曲调,常常引发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却告诉战士们,不必因为这样的思念而怨恨。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边疆的荒凉与寒冷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更需要战士们的坚守与奉献。他们的英勇与牺牲,正是为了守护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因此,作者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必过分沉溺于个人的哀怨之中。第②空可以填鼓励/劝勉。

乙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通过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左公及其部下的热烈赞颂。左公等人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更在边疆地区推广了农耕文化,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他们新栽的杨柳树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这些杨柳树仿佛具有魔力一般,引得春风吹过了原本荒凉的玉门关,给那里带去了温暖与生机。这种变化不仅是对左公等人卓越贡献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颂。

参考译文:

(甲)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乙)左大将军西征剿灭阿古柏匪军尚未返乡,天山布满了在此守卫湖湘子弟兵。在这里新栽的杨柳就有数千里,重归统一的边疆迎来了春风度玉门关的好时光。

35《菩萨蛮·登云中清朔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二)(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登云中①清朔楼

清·朱彝尊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②干角。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

小楼家万里,也有愁人倚。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

【注释】①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②阑干:栏杆。

10.阅读诗词要注意积累意象,下列诗句借“月”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过山西村》)

11.赏析画线诗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0. D

11.示例:最后一句“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在表达效果上极具韵味和深度。首先,“望断”二字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盼望家书归来的急切与无奈,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其次,“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寄托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关怀。而“雁飞秋满天”则以雁南飞和秋天的广阔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辽远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整句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交融,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36《秋夕湖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题)

6、下列两首《秋夕湖上》,分别为诗人和人工智能所作,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判断哪一首是诗人创作的,并陈述理由。(3分)

【甲】一夜秋凉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万籁微。

【乙】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谁拂半湖新镜面,飞来烟雨暮天愁。

答案:

6.示例:【甲】人工智能所作,【乙】是诗人所写;

理由:【甲】诗,夜晚、秋天、下雨、独坐,窗外夕阳,这些意象看上去有模有样,湖光山色,飞鸟徘徊,一切都很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到山里去看看,到夕阳西下的湖边走走,有鸟徘徊还能“万籁微”?都湖波荡漾了,说明有风,山水间,风声入耳其实格外明显。所以,第一首诗里“人”的主体感受是矛盾的,不符合真实的处境。

【乙】诗有“人味”。“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写出了秋天的荻花和桂花一飞一落,一浮一沉,竹林间云雾缭绕翠色欲流的生动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谁拂半湖新镜面”,描绘了烟雨中湖面的变化。风带来的烟雨掠过湖面,像有人拂拭镜面擦干净了一半的样子。此时正值黄昏时分,诗人愁绪顿生,“暮天愁”三字点明了这种由自然景观而引发的主观情绪。故【甲】诗为人工智能所作,【乙】诗是诗人所写。

37吴融《春归次金陵》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

四、(21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

春归次金陵 吴融①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

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腿和车盖,借指官吏。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

B. 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

C. 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

D. 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

11、本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四、(21分)

10. B

11. 尾联掉尾回首,与“自有情”“趁晚程”照应,全诗一团精神,聚而不散。末句化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句,以请新之语,状轻快、恬适之心情,颇有特色。

38刘黻《题江湖伟观》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题)

二、阅读(41分)

(一)古诗阅读(4分)

题江湖伟观

刘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5.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 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 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6. 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答案】5. B

6. 示例:在夕阳的余晖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舟缓缓归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夕阳的金色光芒洒落在舟身上,随着舟的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江面上舞动,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有误。颔联“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的意思是:临安城中繁华无限,是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有王气存在。该句虽然写出了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但结合诗人刘黻的爱国立场和南宋灭亡前的历史背景,这里更多的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而非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画面描绘。“江远归舟动夕阳”的意思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小舟从远处的江上归来。在描述“江远归舟动夕阳”这句诗的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句中涉及的元素:江、归舟、夕阳。接下来,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元素在脑海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视觉、动态和氛围三个方面入手,比如夕阳的颜色、江面的状态、归舟的动作等。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

示例:夕阳斜照,江面波光粼粼,一叶归舟在远处缓缓驶归,轻轻摇曳,打破了江面的宁静,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39《赤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陕西省中考题)

(四)(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 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21. 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20. 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21. 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40吴好山《成都竹枝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1-2题。

成都竹枝词(节选) 吴好山

鲜鱼数尾喜无穷,分付烹煎仔细烘。

九眼桥头凉意足,邀朋畅饮一楼风。

(选自《成都诗览》)

1、除“烹煎”的“鲜鱼”外,还有什么让诗人“喜无穷”?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

2.风、花、雪、月等是宴饮类古诗常写到的景物,如果把诗歌末句改为“邀朋畅饮一楼月”有何不妥?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2分)

答案:

一、诗歌鉴赏

1.凉爽的天气,欢聚的友情。

2.①破坏了整首诗的押韵,让音韵不再和谐。②不能间接写出朋友欢聚时谈笑风生的热烈气氛。③不能与第三句的“凉意足”形成呼应。(任选两条作答)

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后台对话框回复:课件



◆◆◆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