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
摘要: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越来越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创新,中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了课改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开发学习潜能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课堂,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问、辩。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教学“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慈喜太后没有发动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么样?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作答,只要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为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颠峰的阶梯。
例如:世界史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了解到,大化改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
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是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之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提出了诸葛亮的不明智之处:①用人多疑,有时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就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总之,有创造才有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巧妙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摸索、敢于创新,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韦国庆.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研究,2018(06)
王道林.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下),2019(03)
黎绍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学周刊,2019(11)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民族初级中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