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9-3 07:03:0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1五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部分

01简易方程(1)

从新版教材对“方程”定义的修改谈方程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里“方程”概念的表述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在“简易方程”单元的开头,大都醒目地写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方程”二字用红色大字标出,意即这是方程的定义(如图1-1)。紧接着便是一组“做一做”,问哪些式子是方程:

35+65+100x-14>72

x÷24          5x+32=47

28<15+14 6(a+2)=42

这样的编排看上去似乎逻辑严谨,便于操作,因而代代沿袭,成了学校数学里雷打不动的经典。不知有多少学生在课堂上随老师齐声朗读这个定义。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教师会提问“什么是方程”,学生就得背出来,背不出的就得站着,等会背的学生背出来,大家才能一起坐下。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318185598_1.png

图1-1

可是,这个所谓的定义重要吗?它究竟是不是一个严谨的逻辑定义呢?值不值得学生背诵呢?

一、从对比中看“方程”概念的核心价值

早在1993年,西南师范大学著名数学家陈重穆教授等就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是要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很多。这个定义和以后的练习,最明显的漏洞就是把未知数替换为字母,成了“含有字母的等式,称为方程”。但是字母未必都表示未知数。“含有字母的等式”种类很多,同样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未必都是方程。例如:

·字母泛指任意数。例如,描述加法交换律的式子a+b=b+a,也是含有字母的等式,但并不是方程。

·字母表示某类数。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其中a是底边长度,h是高。这也和方程没有关系。

·字母表示变量。例如,函数也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等。它们虽然可以看作某曲线的方程,但一旦作为函数进行研究,在意义上与方程是不同的。

这就是说,在教科书上写“方程是含有字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反过来,认为所有“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就不对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不能当作严格的定义来看待。如果非要拿它当作基本出发点来判断是非,硬要人们承认x=1是方程之类,恐怕是没有意义的自我折腾,不足为训。

方程概念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方程是为了让人去“解”的。谈方程,必须说到“求出未知数”。在教学上,背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的定义没有必要。事实上,没有人会因为没有记住这一定义就不会做数学题的。关肇直先生说过:“在一些问题中,有些量是已知的,有些量是未知的,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知道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由这个关系从已知量计算出未知量来,这就是解方程的问题。”

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有“好的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在“好的数学”一类里,他所举的例子就是方程。方程的内涵不断发展,至今没有穷尽。这里的“方程”二字,自然就方程的思想方法而言,并非专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因此,我们替代性地有以下的方程的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这样的定义,把方程的核心价值提出来了,即为了寻求未知数;接着告诉我们,方程乃是一种关系,其特征是“等式”,这种等式关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了,于是,人们借助这层关系找到了需要的未知数。

尽管旧的习惯是不容易被改变的,况且教材的编写既需要持慎重的态度,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人教社教材编者在2022版教材中对“方程”的定义作出了重大调整,修改为“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如图1-2)。这样做既保留了过去教材中对方程进行定义时的关键语句,保证了前后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关联,同时又强调了等量关系是方程产生的重要前提或依据,将学习的重点引向对等量关系的发现和求未知数的方法的探索上,从而凸显方程概念的本质特征。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0903/1725318185598_5.png

图1-2

二、代数的本质在于还原和对消

代数的本质并非如“代数,代数,就是文字代表数”那样简单。它的实质在于等式变换过程中的还原和对消。简单的方程及代数思想逐步渗透在小学各个阶段中,对于没有学过代数式的小学生来说,未知数的引入是一个难点,需要用鲜明的例题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只有让他们在思想上感受到理性精神的震撼,他们才会自觉地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欣赏方程思想所带来的理解上的便捷。

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题的思维路线往往是相反的。打一个比方:如果将要求的答案比喻为对岸的一块宝石,那么算术方法好像摸着石头过河,从我们知道的岸边开始,一步一步摸索着接近对岸的未知目标;而代数方法却不同,好像是将一根带钩的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未知数(建立了一种关系),然后利用这根绳子(关系)慢慢地拉过来,最终获得这块宝石。两者的思维方向相反,但是结果相同。

由此可知,数学的思维方法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很朴素的思想方法,可以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意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岂不是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还原为教育形态,让学生觉得明白易懂、平易近人了?这样讲,就把方程说“活”了。能把一个形式化的数学概念说“白”了,这是一种数学能力。

三、增添一个视角——方程教学中融入中国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在HPM的研究中说到,方程两个字西方是没有的,西方只有“等式”,英文是equation。方程两个字来源于《九章算术》中的解线性方程组。《九章算术》的第八章就名曰“方程”,首先出现的是三元一次方程组(“上禾”“中禾”“下禾”)的消元解法。文字表述的是线性方程组各项系数(今称为增广矩阵)的变化过程。由于把算筹摆成系数方阵形式加以操作,“(立立)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因此,方程中“方”的意思是说,把线性方程组的系数排成一个方阵,“程”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运算,最后把未知数都找出来。所以,方程的意义是系数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运算的过程,它并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人创立的一个概念,应该有基于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