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1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313
发表于 2024-9-3 07:03:05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1五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部分

01简易方程(1)

从新版教材对“方程”定义的修改谈方程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里“方程”概念的表述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在“简易方程”单元的开头,大都醒目地写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方程”二字用红色大字标出,意即这是方程的定义(如图1-1)。紧接着便是一组“做一做”,问哪些式子是方程:

35+65+100x-14>72

x÷24          5x+32=47

28<15+14 6(a+2)=42

这样的编排看上去似乎逻辑严谨,便于操作,因而代代沿袭,成了学校数学里雷打不动的经典。不知有多少学生在课堂上随老师齐声朗读这个定义。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教师会提问“什么是方程”,学生就得背出来,背不出的就得站着,等会背的学生背出来,大家才能一起坐下。



图1-1

可是,这个所谓的定义重要吗?它究竟是不是一个严谨的逻辑定义呢?值不值得学生背诵呢?

一、从对比中看“方程”概念的核心价值

早在1993年,西南师范大学著名数学家陈重穆教授等就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是要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很多。这个定义和以后的练习,最明显的漏洞就是把未知数替换为字母,成了“含有字母的等式,称为方程”。但是字母未必都表示未知数。“含有字母的等式”种类很多,同样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未必都是方程。例如:

·字母泛指任意数。例如,描述加法交换律的式子a+b=b+a,也是含有字母的等式,但并不是方程。

·字母表示某类数。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其中a是底边长度,h是高。这也和方程没有关系。

·字母表示变量。例如,函数也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等。它们虽然可以看作某曲线的方程,但一旦作为函数进行研究,在意义上与方程是不同的。

这就是说,在教科书上写“方程是含有字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反过来,认为所有“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就不对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不能当作严格的定义来看待。如果非要拿它当作基本出发点来判断是非,硬要人们承认x=1是方程之类,恐怕是没有意义的自我折腾,不足为训。

方程概念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方程是为了让人去“解”的。谈方程,必须说到“求出未知数”。在教学上,背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的定义没有必要。事实上,没有人会因为没有记住这一定义就不会做数学题的。关肇直先生说过:“在一些问题中,有些量是已知的,有些量是未知的,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知道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由这个关系从已知量计算出未知量来,这就是解方程的问题。”

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有“好的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在“好的数学”一类里,他所举的例子就是方程。方程的内涵不断发展,至今没有穷尽。这里的“方程”二字,自然就方程的思想方法而言,并非专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因此,我们替代性地有以下的方程的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这样的定义,把方程的核心价值提出来了,即为了寻求未知数;接着告诉我们,方程乃是一种关系,其特征是“等式”,这种等式关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了,于是,人们借助这层关系找到了需要的未知数。

尽管旧的习惯是不容易被改变的,况且教材的编写既需要持慎重的态度,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人教社教材编者在2022版教材中对“方程”的定义作出了重大调整,修改为“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如图1-2)。这样做既保留了过去教材中对方程进行定义时的关键语句,保证了前后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关联,同时又强调了等量关系是方程产生的重要前提或依据,将学习的重点引向对等量关系的发现和求未知数的方法的探索上,从而凸显方程概念的本质特征。



图1-2

二、代数的本质在于还原和对消

代数的本质并非如“代数,代数,就是文字代表数”那样简单。它的实质在于等式变换过程中的还原和对消。简单的方程及代数思想逐步渗透在小学各个阶段中,对于没有学过代数式的小学生来说,未知数的引入是一个难点,需要用鲜明的例题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只有让他们在思想上感受到理性精神的震撼,他们才会自觉地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欣赏方程思想所带来的理解上的便捷。

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题的思维路线往往是相反的。打一个比方:如果将要求的答案比喻为对岸的一块宝石,那么算术方法好像摸着石头过河,从我们知道的岸边开始,一步一步摸索着接近对岸的未知目标;而代数方法却不同,好像是将一根带钩的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未知数(建立了一种关系),然后利用这根绳子(关系)慢慢地拉过来,最终获得这块宝石。两者的思维方向相反,但是结果相同。

由此可知,数学的思维方法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很朴素的思想方法,可以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意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岂不是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还原为教育形态,让学生觉得明白易懂、平易近人了?这样讲,就把方程说“活”了。能把一个形式化的数学概念说“白”了,这是一种数学能力。

三、增添一个视角——方程教学中融入中国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在HPM的研究中说到,方程两个字西方是没有的,西方只有“等式”,英文是equation。方程两个字来源于《九章算术》中的解线性方程组。《九章算术》的第八章就名曰“方程”,首先出现的是三元一次方程组(“上禾”“中禾”“下禾”)的消元解法。文字表述的是线性方程组各项系数(今称为增广矩阵)的变化过程。由于把算筹摆成系数方阵形式加以操作,“(立立)列为行,故谓之方程”。因此,方程中“方”的意思是说,把线性方程组的系数排成一个方阵,“程”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运算,最后把未知数都找出来。所以,方程的意义是系数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运算的过程,它并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人创立的一个概念,应该有基于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