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改所面临的困惑与反思(转载)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实验十多个年头了,它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理念,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调整了课程结构,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评价也在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遇到一些困惑,教师遭遇一些尴尬,学生感到头疼而茫然。但是面对改革,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前行,在反思中寻求对策,不断更新理念,充实自己,探索教学新路。一、新课改不是停留在表面
自2004年开始了新一轮的课改序幕,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开始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得到落实,高中教科书不再只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单一版本教材,而是出现了多个出版社的教材,历史学科分别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高中教材改革不仅增加了版本,而且对原有教材内容体系也进行了调整。于是,有人就认为课改就是改变教材。其实,这次课改远不止是教材的改变,它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高考命题、课程评价等方面,并且涉及到的这些方面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历来课改之最。
1、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
反对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人物有什么活动、事情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认识或让学生自己设计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案,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以具体课程内容看,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关的或与之联系的现实知识。改变原有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增加一些史学研究新成果、新材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动脑,学会合作,懂得关心。
3、调整了课程结构,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
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历史课程改变了原有通史结构,而是采用模块与专题的编写体系,增加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活动课以及选修课,体现出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修读。
4、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评价强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结果由过去的可量化的分数、升学率变成了不可量化的兴趣、态度、能力、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评价也开始具有了开放性和自由度。实行课程改革的省区的高考新方案的命题设置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的需要:如山东、宁夏、广东的选做题机制,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了不同学科发展倾向和潜力的形成,减轻学生的负担;海南省的超量命题限量做题。各省区的试题设计也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茫然
我们安徽省自2006年秋季开始从高一起始年级起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由省教育厅和省教科所统一组织对全省高一年级的各科任课老师进行新课程实验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合肥举行的新课程历史学科培训,本人也全面进入新课改角色。在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学上努力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课程的创新;但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历史教师出现或遇到了一些令人困惑或茫然的现象。
1、教师遭遇尴尬
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有些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迟缓,心理上还没有做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准备,未很好地进入状态,于是仓促上阵,继续用传统的方法和模式应对新课程改革。有的教师精心设计的讨论、活动、历史剧表演,学生讨论不下去,课堂出现冷场现象,面对这些现象往往教师不知所措。再者,新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涵盖面,教师要想熟练地驾驭好课堂,就要有更多知识储备和灵活处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新课改下的历史课程比以往更多的涉及物理、化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内容,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知识欠缺,上起课来难免捉襟见肘。
2、学生感到头疼
首先,由于在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在知识储备上,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普遍薄弱,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教材的这种编写体例,显然是教材的编写者以及课标的研制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初中的历史学科基础。其次,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和历史素养,升入高中后仍有大部分学生采用这种学习方法,阻碍了高中的历史学习。
3、课堂过于形式化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以为只要多提问、多让学生搞活动,也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结果造成师生、生生互动方面的幼稚话,老师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的简单化,评价方式的表面化。如有些老师经常使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提问,学生的回答则是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这些互动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提问缺乏思维空间和含量,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这是不可取的。另外,有一些教师把课改等同于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盲目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样就达到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了所谓的目标;其实,在课堂上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课后学生对教学内容对头脑一片空白,其效果自然不佳。
三、在反思中寻求对策
我们省进入新课改也已经十多个年头了,也有了新课标下的高考实践,但目前新课改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求解决困惑的对策,才能取得新的进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1、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历史教师要确实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矮化自己,认真研习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教学新理念,真正把以教师为主的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突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和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向学生的引导者、对话者、合作者转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一些书籍。历史专业书籍是作为历史教师读书的主体。《史记》、《资治通鉴》、《中国古代文化史》等中国古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美籍华人徐中约教授的《中国近代史》等。多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等书籍,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蜕变。读文学类的书籍报刊《小说月报》、《读者》、四大名著等,综合类的《文摘周刊》、《新华文摘》、《杂文报》、《光明日报》等,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人文情怀,把握当代人们主流思维。专业教学类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等杂志一定要购买、阅读,呼吸历史专业与历史教育的新鲜空气,保持或增强自己教学的生命力。
2、在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学生本身都开始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前接受相应的历史学科知识教育,为高中的历史学习打下应有的基础。
进入高中后,学生应转变学习方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再者,历史学科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载体之一,广大学生应重视历史学习,社会和家长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现代公民良好素质的教育重任,不能太强的功利性,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3、在课堂上,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不可否认,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信息承载量大等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用和借助传统的或新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不要滥用多媒体。在研究问题的环节上,要精选历史材料,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很大联系的新情境和一定深度的问题,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设问,精心组织实施过程,避免一哄而起和鸦雀无声。
课程改革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时代的召唤,对课程改革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面对新课改,要积极迎接挑战,多实践、多创新、坚定信念,在反思中寻求对策,大胆前行。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思考、解决困惑,探索新路并走向成功的过程。
参考文献:
①汪昌华、陈庆华主编《教育理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03
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0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