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时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浅析
基于生活时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浅析摘 要:教学怎样与生活紧密地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时政充分结合,让其感受、体会生活时政,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本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情感化、实践化、综合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活时政;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如何做人以及提升实践能力。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综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及实践能力,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生活时政。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 1. 理论基础 与其他学科相比,本学科更偏重于思想的引导、觉悟的提高和行动的践行。且新教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时政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让他们自己观察、聆听社会,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2. 主要途径 (1)与生活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 将与本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开展《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画面以及世界各国对此的好评,树立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2)课堂中组设生活时政情景 可以结合生活时政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在讲授《守护生命》这一课时,组设“你会怎样做?”情境活动,展示日常生活中生命受到不同威胁的模拟案例,表演自己的做法。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入新课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学习。 (3)课外延伸与乡土环境相结合 地方乡土资源是最为贴近学生生活时政的教学要素。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能起到增强关爱家乡情感的作用。在实施“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可利用课外延伸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了解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对地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化 1. 理论基础 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学生在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践行道德与法律。教学实践化要求构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调研、自我教育、自觉践行”的学习模式,让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动起来。
2. 主要途径 (1)?_展专题时政制作活动 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在此过程中让课本知识再次呈现。如漫画绘制、手抄报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专题网页制作、时政视频剪辑等。 (2)实施生活时政主题探究 可依据“设境激趣,自主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实践探究――激励评价,拓展探究”的步骤实施。教师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尊重个体差异。 (3)进行有针对的社会调查 基本思路是“制作调查计划――走访调查――总结成果”。这类活动要求符合教学内容,选择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调查对象,效果比较明显。如广州地区的“五类车”整治问题。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感化 1. 理论基础 在学习过程有真正实现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才会有所体验。课堂教学接近生活时政,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形象思维,更乐于接受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 2. 主要途径 (1)情感投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自己的教学班级与学生们一起聊天,探讨问题等。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严中有情。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批评中不仅感受到严厉,也能体会他人的关切。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可以先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后再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危害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的道理。 (3)以境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小品等组设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通过情感氛围的感染,营造起一个情感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综合化 1. 理论基础 教师掌握学生需求和意愿,把本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形式。以教材的内容和主题为引线,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把“学以致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让课堂多元综合,双赢与共进。 2. 主要途径 (1)开展生活人物、事例评析 通过学生自己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时政,选取其中代表性的事或人物共同讨论。如课堂教学前实施“时事评论2分钟”。由学生轮流担任,经过点评、讨论,达成共识。让学生用课本上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事例,甚至用自己了解到的生活事例来理解课本中的相关理论。
(2)积极举办德育主题活动 本学科还有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的“转变”任务。举办德育主题活动是一个理想途径。这些活动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我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等,让学生体会养育之恩无以回报,进一步优化已有的道德情感,比单纯在课堂上讲授来得实在。 (3)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 服务社会本身直接体现了学科的要求,是学以致用、回报社会生活的体现;又促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活动,教师可以与校团委的活动结合,如帮助孤寡老人,爱心捐助、法制教育、植树等,逐步培育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五、 结语 初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