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美育渗透浅探
初中语文美育渗透浅探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美育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可见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摸索中本人得出了一个感想: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其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推动语文教学走出狭隘的“功利境地”,达成文化育人的境界,让语文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一片高远而灵动的长空。
(一)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的基本前提
从语文美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笔者认为,开展审美教育,要立足于以下两个前提: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8/1728344092807_0.jpg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小学版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阅读诵读语文课外必读70首唐诗300首人教版
淘宝月销量583
¥9.8¥29.8
购买
1、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其中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加上他们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
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进而促成他们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换句话说,习惯让学生有了较丰厚的积累,而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教育才有了落脚点。
2、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动用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的设置就要讲究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几个层面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灵动创造美。
1、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知语文的美。视觉和听觉是最直观的感觉,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让学生初步地感知文章,这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快速地阅读,这是学生对审美载体最原始的感知。之后便是听、读结合的朗读训练,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强化。通过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齐读、个体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初步地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因为朗读过程中或高亢昂扬或沉郁顿挫,或低回婉转或急速奔放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在听觉上有了直观的感受,对作品所蕴涵的感情寓意自然就会有初步的领会。
实践证明,书面语言转化为音响语言再借助声调、手势、表情等手段,朗读得准确、传神,就能把学生从直观的作品文字语言带到隐藏在其背后的艺术境界中去。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在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文章,对文章有了初步的审美感受之后,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让自己,特别是让学生一起适当地进入“角色”,使人、文交融,彰显文章的情感寓意。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情感的同时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教师自己的情感火花去点燃学生对人世间美好价值追求的火焰。
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大自然的事物中去,从而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让学生品鉴时,教师不妨也让自己和学生一起走进作者,进入景物,以彼之情,唤此之意。这种情感环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产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意外收获。
在进一步以情达意之后,教师要以合适的问题,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逐步领悟作品深层次的寓意,感受其人文之美。因为每部作品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感悟,爱国的情感,感怀的咏叹,情感的忠贞,理想的追求都包含在作品的语言文字当中。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写到:“语文学科进行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扣紧语文学科的性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审美情趣。” 可见从初步感知到品鉴内化,语言文字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中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大胆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对文章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进行分析,再由教师加以指导,从而完成整个审美品鉴过程。
例如《春》中所描绘的春草软嫩、春风柔和、春花香艳、春雨细密等自然景象,看似普通却让人回味无穷。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语言美。又如《三峡》、《岳阳楼记》、《归园田居》所展现出来的山水田园的灵动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所以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荡涤,是学生通过用心去体会其语言文字深层的寓意从而得出的,其中不乏闪烁着人文美的光辉。
而所有的这些美,其被发现的历程都应该重视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文章的分析品鉴过程中来,而不是由教师以填鸭的方式灌输,这样所得出的感悟才深刻,所感受到的美的享受才持久。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多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成更好的美育效果。
3、在综合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表达训练,都应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阅读教学是奠定创造美的基础,教师既要对教材作出再创造,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又要帮助学生按作者的文路一起欣赏教材中的艺术美,以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说话课和写作课是主要途径。通过美说美写美,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向审美高度不断升华。
首先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笔者,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
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http://kuailexuexi.net/data/attachment/forum/20241008/1728344092807_1.web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