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模式初探
上海对小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除了必教的《牛津英语》教材外,各个学校还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各种补充教材或自编校本教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完善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其中3-6年级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形式,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个相关的英语小故事,有的是老师自己编写的,而大部分是选择的英语故事,因为配有Flash动画,比较生动。上海的英语老师上公开课,90%都选择校本教材,即英语故事教学,老师们普遍认为不用校本教材上不出新意,体现不了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与老师交谈、与学生对话、翻阅教材和课堂观摩,我感觉这种故事教学的形式很好,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单词量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选择随意性大,难度不易把握。
虽然校本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同年级老师共同商量讨论确定的,但是选择的标准和尺度无法衡量,造成有的故事难度偏大,新单词和新句型多,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我曾听了一节五年级的公开课,老师一开始就将整篇故事呈现在一张幻灯片上,密密麻麻一大篇,可能有三四十句,吓得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未开始学习,心理压力就很大,导致整节课都是老师机械地教读,学生机械性地重复,沉闷乏味。
二.教学费时多,影响必修教材进度。
校本教材是辅助性的,学校不会安排特殊的教学时间,只能占用正常的教学课时。有的英语故事篇幅长,新内容多,一课时根本完成不了,有的甚至占用二、三个课时或更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我曾听了一堂三年级的全国性公开课,选择的是 Work这个故事。里面的新单词多、难度大,如 , race in the , guard 等,课堂上学生只看了一遍动画,就能完成连线、回答问题了,我自己都没有记住。一到重点句型的运用,学生就暴露了弱点,不会将Lisa’sdog can race in the .转换成Lisa’s dog helpsin the .我翻开学生的课本,发现老师已经教了这里面的新单词并让学生做了详细笔记,学生也告诉我,这个故事以前已经学了三节课了。一个校本教材费时四个课时,是否会影响到必修教材的教学进度呢?是否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呢?
三.教学的目的性与课标要求有偏颇。
新课标指出,小学英语教学应侧重于兴趣的激发、语感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恰当地运用,而不仅是单词和句型的累积。而这种校本教材的教学,虽然让部分学生多学了一些单词和句型,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身体上会觉得增加了压力,有的还会因此丧失兴趣。我认为,如何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是小学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四.教学设计上创新性不够。
听了若干节英语故事教学,感觉老师的教法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学方式以机械性的重复跟读为主。一般开始用Flash动画展示故事情节一遍,学习新单词和句型,学生造句练习,跟读纠音,师生问答加深理解。老师在纠正发音、教读句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更谈不上发散思维和创新运用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势必受到影响。
我通过改良和创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英语故事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感知—答疑—模仿—突破四个环节,让学生真正理解故事,提高学生的理解答疑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
(一)初步感知、提问设疑
※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或直观的简笔画呈现故事的主要场景或元素,让学生自由想象故事大意。老师可就图片或简笔画有意识地提问,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边看边听故事一遍,从整体上初步理解故事大意。
※根据故事内容,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有目的地看、听故事两遍,寻找答案。
(二)合作交流、理解答疑
※利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根据故事内容解答问题。阅读理解的题目形式要多样化:问答、选择、填空、连线、绘图都可以,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反馈。
(三)重点突破、模仿巩固
※老师讲解重点单词和句型,学生通过跟读正音、模仿造句、看图说话等形式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四)发散创新、能力培养
1.问题抢答:每个小组就故事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其他小组比赛抢答。
2.故事再现: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头饰、动作、表情、夸张的语言将故事内容再现。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不是生搬硬套。
3.故事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大意。
4.故事续写: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发挥想象,续写一段英文故事。
5.故事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背诵,训练学生的快速记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6.联系生活:根据故事内容,找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德育、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感知中外文化的差异等。
总之,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若能在材料选择、难易度、教学方法上把握到位,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