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docx
第 第PAGE 1 页 (共 7 页) 高中地理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拥有本门课程独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了检测三维目标是否完成,需要一定的评价方式,其中最重要的评价就是地理作业。本文结合在高中的教学实践,主要研究了高中地理阅读型、实践型、情境型作业的实施等方面内容,旨在让作业真正发挥其职能和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探究性作业 高中地理 设计 1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探究性地理作业实施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分析论证——交流体会。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又能引发探究并能让学生经过努力有所收获的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将学生引入情境,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和实际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归纳出将要探究的问题。切忌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不引领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作戏的形式主义。作出假设 恰当引导作出假设是探究的关键,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估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猜。引导讨论得出学生自己或小组对问题答案的预测,并尽量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即使学生的假设看起来非常幼稚,教师也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这样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领略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家工作的真谛。如果出现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的本身,教师可以简单的提醒。切忌只有问题没有猜想假设,重问题轻假设。制定计划 根据自己的猜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教师应做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或个人或小组,对问题分析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这个过程教师视学生层次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指导。在学生的验证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参与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动中去,除了对个别重要条件给予提醒外,不干涉学生的活动。切忌在探究活动前,教师就已经详细地告诉学生探究的理论依据、基本要求、整套的探究方法、以及最终的探究结果。然后,学生只要按照事先被告知的探究步计划完成问题探究。分析论证 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将整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交流体会 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每个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进行争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切忌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一、两个“尖子学生” 说出老师想要听到的结论后就草草了事,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 阅读型作业 适用的地理教学内容阅读型作业适宜布置在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中,其中以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探究为主,如表 1: 表 1 阅读型作业适用内容作业类型 探究主题 阅读分析阅读型 气候 阅读分析气温、降水量图表探究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气候的不断变化 阅读从地质时期和近现代两个时间尺度分析气候变化资料探究气候的变化规律。 洋流的规律 通过世界洋流分布图探究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形成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 阅读材料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阅读分析水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工业地域的形成 阅读福特汽车全球化生产网络图探究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设计举例 【案例 1】教师:展示图片图 1 世界洋流分布图教师:让学生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探究印度洋季风环流冬夏的变化及成因。
学生:阅读图片并思考问题。 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讨论探究。 学生:讨论得出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所不同。教师: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分别是什么方向。 学生:看图分析,冬季洋流逆时针方向,夏季洋流顺时针方向。 学生总结: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西南季风—— 东流————西流——逆时针流 。案例分析:该案例属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探究作业。上述探究作业,让学生针对问题阅读图片,从而让学生在观察洋流的分布规律图片基础上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分析探究洋流形成的规律,使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整个阅读探究过程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分析论证——表达交流的过程来进行,这样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 2】 “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图 2图 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鞍钢和宝钢的建厂区位条件是什么?②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③根据宝钢和鞍钢的选址,尝试提出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 学生:阅读图片思考探究。 学生:作出假设鞍钢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宝钢市场广阔,技术先进。
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以宝钢和鞍钢为例,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学生:得出结论,图中展示了钢铁工业的两种区位选择形式——鞍钢煤是铁复合型和宝钢是市场导向型。还说明了一种工业因技术条件的改变,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会发生变化。因此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是,不能将原则绝对化,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工业区位选择。案例分析:本案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中的探究作业题目。作业题目旨在通过提供给学生的阅读资料,让学生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案例设计和实施作业的途径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首先提供探究资料,通过宝钢、鞍钢让大家熟悉两地的区位,为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设下伏笔。之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思维难度,通过读图分析能够顺利解决;第二个问题给学生以提示,让学生从原料地和市场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寻找同一种工业在两个地方分布不同的原因,这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教给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对该问题的深入探究,这里没有给出思考的角度,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
该案例由浅入深的探究,充分体现探究作业的层次性原则,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实践型作业 适用的地理教学内容实践型作业适宜布置在地球运动、太阳高度角、月相变化等可操作性强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如表 2: 表 2 实践型作业适用内容作业类型 探究主题 探究问题实践型 地球自转和公转 通过地球仪、三球仪等工具操作演示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 让学生完成“立竿见影”活动,探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一天变化。 昼夜交替 运用地球仪、手电筒工具探究昼夜交替的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 观测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探究月相变化规律。 冷热不均因大气运动 运用玻璃钢、胶合板、一盆热水、一盆冰块, 火柴等工具进行操作,探究大气运动的形成因。 热岛效应 实地考察城乡同一天同一时间气温,分析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气象灾害 调查家乡所在地的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褶皱 通过折断筷子的过程探究褶皱形成原因。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探究原因。 农业区位 调查本地区集中同类农产品不同的品牌名称, 价格,运输方式、产地等,比较同类农产品不同产地的区位因素。 设计举例 【案例 3】“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
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呢?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 学生:做出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教师:组织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教师:为了观察更清楚,在球上贴红点作标记,怎样才能让红点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观察说明“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教师:请小组同学上台交流示意图并解释。 学生:交流。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根据生活规律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品,开始制定实验计划,用地球仪当做地球,手电筒充当太阳,然后学生提出证据进行论证,最后交流心得体会。在这个实践探究作业中充分体现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 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探究过程,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并且运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出现的科学现象做一个大胆的猜测。
不仅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 【案例 4】“学校区位的实践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建立学校应考虑哪些区位因素?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区位合理吗?合理请说明理由,不合理请提出改善的措施。 教师:把学生分成组,进行细化的分工,之后设施计划,进行一天的实践活动。学生:各组将考察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做好记录。 师生:相互交流考察结果,交流心得体会。案例分析;河流污染的探究作业属于实践型探究,整个探究作业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自主和可行性原则,充分体现了探究作业的生活型特点,学生通过对所在学校的区位进行分析,不仅掌握了区位分析的能力,而且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集体意识。 情境型作业 适用的地理教学内容情境型作业适宜布置在自然地理中的板块运动和气候特点及人文地理的旅游部分中,如表 3: 表 3 情境型作业适用内容作业类型 探究主题 情景设置板块运动 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一张纸呢?”情境型 旅游业 名言“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而讲解:许多人喜欢旅行和考察, 欣赏自然风光美景、观光名胜古迹、了解民风民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从而提出“旅游业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作用”的问题。 大陆性气候 创设“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教学情境来分析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广东到温凉的呼伦贝尔,从多雨的福州到干旱的西北乌鲁木齐,从ft路攀登到ft顶,沿途感受到自然景观会有何不同呢?”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问题。 季风气候 向学生介绍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究季风的不稳定性问题。 设计举例 【案例 5】“时区计算” 教师创设情境:小能是曼联队(在英国)的球迷,星期五的晚上他看到预告说曼联队将在当地时间周六下午三点主场迎战切尔西,结果小能在中国周六下午三点准时打来电视机看到却是乒乓球比赛。无比愤怒的小能居然把电视机给砸了,并骂电视台没信用。 教师:你们认为小能没能看上曼联直播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作出假设:1.小能把时间看错了;2.英国与中国有时差。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析。 得出结论:英国与中国相差 8 个时区,英国周六下午三点,在中国应为周六晚上十一点。案例分析:这是人教版高中地理 I 第一章第三课“地球运动”中的探究作业题。上述探究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