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
多年来,开放性试题是从传统高考向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一个导向,也是通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必由之路,也是文科生高考应考的一个痛点。结合我们对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提出一些应对开放性试题的技巧和做法。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因而开放性试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是角度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让考生在新的视角中进行归纳与演绎、推理与论证、分析与思考。
二是设问导向多元。考生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甚至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
三是答案的多样。设问导向的多元,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同,因而答案就会多样。只要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是成功的答案。
四是评价多元。传统试题考查考生主体认识的结果,而开放性试题则考查考生形成认识的过程。考生形成的认识不同,答案就不同,因而评价就会多元化。开放性试题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根据考生的答案分成不同的等级来给分。
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误区
从多年跟踪研究来看,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审题不清。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会审题,不知道材料要求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做,自然也就拿不到高分。学生往往只是答出了题干的表层意思,题干的深层意思也就是出题人的意图,学生答不出来,因此也就只能拿到浅显的分数。
二是基础知识欠缺。高中学生普遍反映历史知识琐碎,记忆难度大。在考试过程中明显感觉基础知识欠缺。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意味着学生不能准确地判断试题涉及的考点,更难以列举出相关的史实,做不到史论结合。
三是思路单一,缺乏整体的历史思维。历史教材是专题史的模式,学生在复习中没有整体的历史观、世界观,看待问题思路有限。
四是缺乏答题技巧。从研究中发现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具备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和方法,对答题技巧的需求占到了80%以上。
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几点建议
开放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千变万化的,我们难以把握其规律,但就设问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归为三类:小论文类、信息提取类、修改类。当然设问每年会稍有调整变化。但只要我们把握住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不管它如何变都可迎刃而解。针对开放性试题的共性,笔者总结了开放性试题三步答题法:
一是仔细审题、读懂题意、看清要求。开放性试题的主题和要求比其他题型多,同一类开放性试题的要求也会变化,如2022年全国历史甲卷第42题“三个面向”的设问:提出世界近现代史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做题中要求学生一定仔细审题,看清作答要求,才不会偏离命题者的要求。
二是读材料,提取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开放性试题一般选用较长的文字材料,且是一个完整的案例,读懂材料“说什么”,答案“要什么”是解题的关键。针对材料,我们要弄懂以下问题:“材料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从哪几个阶段(或角度、方面)展开的?它有何背景和影响?”2022年全国乙卷第42题给出的材料包括文字和表格,表格又给出四位官吏。通过对图文材料分析及结合所学得出:材料的中心话题是东汉良吏的判断标准——儒家思想。
三是站位要高,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从立德树人的高度,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从价值取向的判断等方面去考查、去认识历史材料,从而发现并提炼出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上升到爱国家、为人民的高度,这样的认识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和材料的表层,就事论事。
四是结合所学,规范作答。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尽量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用历史专业术语和历史概念答题。答题时要用前面训练的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作答。如前述2022全国历史甲卷第42题,可以答18世纪法国的文化国家和革命国家;二战后的改革国家、福利国家、金融国家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开放性试题已获得各界好评和认可,成为全国卷主观性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式和命题方向,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反思,才能逐步提高历史教学成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