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小学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044
发表于 11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

一、广取博览,储备“语文味”

“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试想,一个自身语言贫瘠干瘪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出口成章,辞藻丰富,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学生又怎能不受感染,不被熏陶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没有平时的广取博览,哪能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但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哪一个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哪一个不是手捧书籍,爱不释手,夜不能寐?“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善于学习,引得源头活水,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语文。“我们”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书生气,书卷味,会让每个学生着迷,爱上语文。

二、书声琅琅,营造“语文味”

语文是读出来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分析,而是靠培养语感形成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智、熏陶。每一位名师,如于永正先生的“简单语文”,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都将诵读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可以说,没有了诵读的小语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当然,课堂上的朗读,不能只是一遍接一遍毫无起色的朗读,而应有层次,读一遍就要有读的效果,就应有朗读水平的提升。王自文老师在教学古诗《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时,朗读的指导非常到位。

师:那些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朗读一次比一次投入。当如歌的诵读涌出教室,浓浓语文味便四处洋溢。

三、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不能厚此薄彼。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字、词的训练、落实、品味。有一种酒的广告语是“慢慢品的时候,微醉的享受”,确实道出了个中滋味。由此我们想到,不仅酒的香醇味需要“慢慢品”,“语文味”更是如此。

文章赋予了文字多姿多彩的生命。没有咬文嚼字的细细品味,就没有了“闹”中的春色,“绿”中的江南万里风光。成功的语文课,对于那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势必会把握住这些关键词句,让那些应该焕发出光彩的词句释放出浓浓语文味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鸬鹚》一课时,紧紧抓住“渔人站了起来,用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鸬鹚便扑扑地下水了”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鸬鹚训练有素;渔人悠然自得……)这“一抹”抹出了什么?(抹出了鱼儿;抹出了收获;抹出了快乐;抹出了富裕……)。

在执教《春天的雨点》一课时,有位教师抓住关键词“搂”进行教学:谁经常搂你?(妈妈)搂着达丽玛的是妈妈吗?我们来看看她的年龄,(乌罕娜:21岁,达丽玛:10岁)这么一位年轻的姑娘,在没有雨伞的情况下,将这么大的学生当作孩子一样搂在怀里,她不但像妈妈,更甚于妈妈。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四、写作渗透,追求“语文味”

崔峦老师在一篇讲话稿中提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确,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阅读教学弥漫浓郁的语文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更离不开扎实的语言训练。

在学习了《匆匆》一课后,支恒老师让学生用心灵倾诉——读了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后,在空白处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有学生写道:我们的生命皆由时间组成,片刻时间的浪费,就是虚掷一部分生命;有学生写道:生命无时无刻都在流逝,但我们可以把握这有限的时间,使其迅速升值;还有学生写道:今天的天空不会飞出昨天的鸟……学生有感而发,感受如此深刻如此富有哲理富有诗意,语文素养也在训练中不知不觉提升。

五、课堂评价,评出“语文味”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是饱学之士,还应该是谐趣之人。于无痕处育人,在不经意间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于永正老师教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被喷雾剂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气”又有“力”。于是便入情入境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小学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

一、“语文味”的课堂,“读”是奠基石

语文课堂是否充满韵味,朗读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语言的魅力,它能发展学生的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从而习得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著名的文包诗的文章,其中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流传千古,融入了诗人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吟诗抒情,品味诗韵是重要任务,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中是值得我探索的。

学生在朗读时语气总是把握不好,特别是诗的最后一句,应读的低沉伤感。此时如果找到一根能帮助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拐杖”,必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我深情地说:“同学们,诗人与家人天各一方,无法重阳相聚,此时诗人心情会怎么样,用一个什么语气词来表现?”学生都说用“唉”字可以表现此时诗人的心情,我于是请孩子们加上这个“唉”字再来读一读。我播放一首《思乡曲》,先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是诗人王维,“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又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品出了诗韵。此时,书声琅琅,情韵悠悠

二、“语文味”的课堂,“说”是阶梯

语文学习目的是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晰流畅,并且富有感情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只有“说”的能力提高了,“写”的能力才会提高。不光学生要说的有语文味,而且老师必须首先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说话的艺术以及自身的人文素养无时无刻都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产生巨大的影响,语文课的文学性、趣味性不可被忽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材钻研地“深”,课堂语言也要“美”,主旨意蕴要“文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在细节内容上要注重示例讲学,理解要细致、深刻。在执教二年级语文《快乐的节日》时孩子们真诚感人的话语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总结全文的时候,我语重心长地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享和交流一下!”有的学生举手说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六一儿童节是我们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都要穿着美丽的衣裳,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大声地歌唱,庆祝我们的节日!”。

还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在这一天,我很自豪,我要感谢祖国妈妈,让我们生活的这么幸福!我们要努力学好科学知识,将来做个科学家,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同学们经过对诗歌的理解与学习都有一定的认识,不过此时我还想听到另外一种心声,此时,有一位学生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大家不应该都这么高兴,因为还有很多的小朋友在这一天不能开心快乐地玩,不能过六一儿童节,他们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经受痛苦呢!”这位学生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不由的鼓起掌来他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能够心想他人,为别人考虑,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这也是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生活中习得的品质与做人的道理,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正慢慢不断地在人生价值观上有着一点一滴的提高,不断攀登着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阶梯,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不断的探索学习。借此,我也用作业的形式让孩子们趁热打铁地写下心中所感所想所悟,让说与写同步。

三、语文味的课堂,“写”是目标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标。平日积累的知识越多在表达上就会更得心应手。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即使书写下自己的心情,书写下美好的生活,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得以继承与发展。刚入学的孩子一开学就要学写汉字,美丽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但是写字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厌学。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奇妙之处,就看我们教者如何见人见智地去挖掘。在一次语文课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我这样指导学生写字,我先出示一个“谢”字,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生交流后回答说“谢”是左中右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谢”字中间的“身”与“身体”的“身”,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很多学生都发现了,“谢”的“身”下面的一撇不出头,而且变瘦了。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和写法,更注重结合字形字义的特点恰当的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能从小懂得相互谦让,对人讲礼貌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如何上好语文味

一、把握最佳切入点触动学生的情思

文本的灵魂是什么,他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他的言语的表现力、命力在什么地方,从哪儿切入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思,该提出什么“主问题”,拉动语言材料,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这就是“语文味”产生的关键。

象《月亮湾》这篇课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如画的美景,唱出了一曲如诗的赞歌,教者紧扣这个“美”字做文章,让学生以小摄影师的角色进入课文。置身这如画般的意境中,以学生独特的视角选景摄影,激发情趣;用自己的理解诠释作品,丰富文本的“言”;感情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升华文本的“意”。这样从文到意,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将对意的理解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不留痕迹地渗透在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环节中。当学生的话语随着情景自然涌流的时候,那种情趣和韵味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关注语言本身,反复审视、掂量、咀嚼

传统教学中的诵读、品读,仍是最成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言语活动方式。“诵读”不只是简单记背,其要义是“得他滋味”。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的“以得滋味为要义地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当然,诵读要与咀嚼词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认真听听他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的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关注自然和生命是一种极为高尚的品德。低年级儿童,心灵十分纯洁、美好,对自然和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在孩子的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孩子们用心去体味所得到的答案,是教师所欣赏和望尘莫及的。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这种美保持下去,并发展起来。对“穿”“越”二字是否调换位置,孩子从人文的角度发表意见,在他们幼小的心中不忍心让小小的蝴蝶掉入水中,不忍心让蝴蝶飞过高大的树林,这是孩子的真情流露,尽管他们的理由有明显的缺陷。(因为蝴蝶本身就飞不高)但是,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我们更应珍惜他们的独特感受,因为,让孩子保持这份纯真,比孩子明白蝴蝶飞不高这个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礼,让文本的“意”与学生的体验平衡,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属。

三、把问题作“诱饵”,感悟文章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

语文是根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教学中不满足于匆匆忙忙地得出问题答案,而是把提出的问题当作“诱饵”,去深入感悟文章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让语文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然后再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夏天像位小姐姐。瞧!她来到我们身边,热情地问大家想要变点什么?(出示句式训练:我想变(什么)(干什么))

生1:我想变成明亮的星星在安静的夜空中快乐地玩耍。

生2:我想变成“神州五号”飞船去太空遨游。

生3:我想变成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造漂亮的云房子。

师:大家丰富的想象让荷塘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那除了课文中的小伙伴,你觉得还有谁会来呢?(出示句式练习:谁来了?在荷叶上干什么?)

生1:青蛙来了,在荷叶上蹦来跳去。

生2:知了来了,在荷叶上唱起了动听的歌曲。

生3:蝴蝶飞来了,在荷叶上翩翩起舞。

师:骄阳似火的夏天眼看就要来了,就让我们把这一首首诗当作礼物送给夏天姐姐。谁能像诗人一样有滋有味地把诗朗诵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师:荷叶带给大家欢乐,当荷叶是多么幸福啊!记住她的美,她的好。

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片段中教师紧扣言与意的转换:题目所要表达的意味,读课文后心里的滋味,创造性地连成一段小小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作为礼物送给夏天姐姐。真可谓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紧扣文本超越文本,形成一条波澜起伏,多姿多彩的的言意融合的教学主线,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情趣横生的语文韵味。

此外,语文课能否教出语文味儿,还在于教师是否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她只有对语文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对生活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才能将语文课当作一门真正的艺术来追求,从而不断创造自己的实践智慧和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才有语文味

一、教字词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生字词的学习,学生还可积累词汇,为阅读、写作练就基本功。但是前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出现了迷失和错位,很多课一味追求花样和形式,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而忽视了字词这一语文基础的训练或是字词训练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字词,而且书写也极不符合规范。叶老说:“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原因就在于此。教师要通过兢兢业业教学字词显露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色,那就是工具性,要不同程度地强化了正音、析形、解义等过程。

二、教学法

当今社会,提倡终身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努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广大同仁都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遗憾的是前几年,总认为语文课上书生琅琅,掌声不断就是一堂好课,学生如同课堂上的匆匆过客,动手的机会极少,学生收获甚微,课后想回过头来再复习无从看起,更不要说掌握学习的方法了,因此在课堂上应实实在在搞好学法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学习语文、动脑学语文。

如在上《少年闰土》一课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提醒学生可以圈圈画画,老师在课堂巡视中及时表扬:“在旁批注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出来,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有感受和想法的地方在空白处写出来,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批、写的好习惯。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变讲堂为学堂,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少教甚至不教”的目的,长期坚持,学生肯定能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抓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许多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反反复复抓朗读训练,但他们不是为了使课堂场面热闹、好听好看,一味请学生大声朗读,而是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

如《白鹅》一课中,出示这样一段话:“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让学生按要求读:通过读,让全场的人知道白鹅吃了哪些东西?学生自然重读“水、泥、草”三个词;再读,让大家知道鹅吃饭的顺序。学生又重读“先、再、然后”三词;再读,读出一幅会动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深刻理解了白鹅吃饭的有趣,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了眼前,从而领悟到白鹅的可爱,体会到作者对于白鹅的喜爱之情。可以说,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语言学习方法,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指导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练读写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从课文入手,大量阅读,勤写勤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体会语言的神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疑问,阅读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要读写结合、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搭桥铺路。课堂40分钟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一节课让学生得益越多越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语文老师,应在课堂上兢兢业业教学字词、实实在在注重学法引导、反反复复抓实朗读、扎扎实实训练读写,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把教学变成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语文课”,使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又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也是一门最有活力最深奥的学科,相信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会切实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魅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