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考历史考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073
发表于 7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菠萝博士大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考历史考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考历史考纲,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历史考纲

主要变化有:

历史科目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篇2:高考历史考纲

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近年考题多注重特点归纳、现象说明和素材评价,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正确的信息进行符合学科特征的评价。首先就要求考生能快速阅读,然后能结合核心知识进行合理评价,这就涉及第三层级的话题,学科素养

对策: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坚持一定量的刷题训练(练习建议:每分钟一道选择为标准时间,每天12题;每分钟300字为标准,每周两个以上大题)。

第三维度——学科素养,这是备考的框架。很多时候考生写而不得分,答而不踩点。关键问题就是学科素养不达标。历史学的学科素养对高中生而言应当涉及三个方面——历史常识、基本史学方法论和历史意识。历史常识其实和语文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相通之处,就是储备更丰富的中华文明发展信息;

基本史学方法论则要求考生能具备基本的史料可信度辨析能力和观点合理性论证能力,能识别史料可信度,能认识观点形成合理性;历史意识要求考生能用历史的标准而非个人的主观标准去分析问题,能准确的运用文明史观、全球观、现代化史观等观念去认识历史现象。这是当前历史高考中最为侧重的学科考察方向。

对策:注重史学常识的积累;注重方法论类历史题的练习。增加人文社科类文章的阅读,培养学科分析能力。

第四维度——核心价值,这是备考的灵魂。简单的说三观要正。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核心灵魂,考生备考自然不能脱离核心价值。比如民主法治、公正平等,必修一中相关政治制度、必修三中相关思想进步历程就必须核心关注;再比如敬业诚信、文明富强,必修二中相关经济制度的完善,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就必须核心关注。

高考备考建议

1. 科学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

(1)历史知识。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知识与知识的“酶化”,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

(2)学科能力。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是一致的,即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厘清,强调真实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敏感;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强调言之有据、论从史出。由此可知,具体的能力要求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

(3)历史意识。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对一个问题,习惯于从具体材料出发,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结合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遵循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的辩证思路,就是具有历史意识的实际表现。

(4)历史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要求,而是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中。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对现实热点历史性的思考,体现了以正能量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2. 全面认识学科能力考查的视角和方法。

(1)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强调批判性历史思维的运用。一要重视史料,具有证据意识。史料是构建历史事实的材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它历史认识就是无本之木。二要关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三要具有多重视角,强调求异思维。

(3)强调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它不是对既有观点的背诵,也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重新构建历史体系的过程。

3.在复习中,要学会整合历史知识、探求并解决历史问题,这是今后高考考查重点。

4.以“一点四面”为灵魂

(1)以“一点四面”为灵魂:一点——立德树人;四面——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

(2)合适的复习模式:专题+通史、必修+选修。

(3)知识体系化:历史要素的完整(时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性质、内涵、外延等);纵向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梳理(小专题、单元);横向联系的挖掘;主干知识及拓展。

(4)狠抓关键能力:尤其是读懂试题的图文情景和要求;知识和信息的综合调动与运用;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说明、论证、表述等能力。

(5)关键方法过手:认识历史的方法(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历史思维的方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阶段分析、逻辑推理等);历史的技能——阅读史料(包括文字、地图、图表等)的方法(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中心、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的关键信息材料的立场等);答题的技巧等。

(6)关于开放性试题(41题、选考题):开放性试题形式多样,其本质是考查创新能力、历史解释能力。注重训练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得出结论,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注意41题的答题格式训练。

篇3:高考历史新课标考纲知识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①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⑷作用: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⑴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

⑵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⑶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⑷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⑵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⑶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篇4:高考历史新课标考纲知识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P课文第104-106页)

①发端(国民革命时期):针对陈独秀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②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③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时间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中共八大上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矛盾;1957年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2、主要内容: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③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篇5:高考历史新课标考纲知识

1、形成与发展:——(P课文第107-109页)

①时代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肯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80年代以来,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邓小平理论;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

④深化:1992年南方谈话;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十五大,正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3、主要内容:①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

③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④关于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⑥关于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⑧关于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步骤;

⑨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① (提供思想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 (提供经验条件)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③ (推动事业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5、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高考历史考纲】相关文章:

1.地理高考考纲合集

2.高考历史模拟题

3.高考历史知识点

4.高考语文考纲有变化须积极应对

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6.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7.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梳理

8.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9.上海历史高考非选择题范文

1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