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073
发表于 5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依归,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既落实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又继承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构建了以真实情境下的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为主体,凸显着综合性、实践性的新语文教学和学习体系。新教材创新了编写体例,打破了文体限制,不再是以往的单篇成课,呈现出知识和内容的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因此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研究教材的内容,把握单元结构,梳理内在逻辑,结合学情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期优化教师的教学行动。它突破了以往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设置真实情境和多个任务,形成单元学习任务群,达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它的优势在于打破了知识之间的壁垒,重视学习者,具有整体意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增强实践性。这种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更方便学习者厘清知识之间的关系,了解个性,把握共性,形成更加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走向学科深度学习

学情为基,以课标理念带动思想先行

新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线教师要做到思想先行,深入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寻找新教材教学特点与具体学情的契合点,才能开展合理的整体设计,进行单元教学。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知基础,为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是确立单元教学重难点的基础,只有准确分析学情,才能做到因需设计、因材施教,进而提高大单元教学效率。

新教材仍以单元为基本学习单位,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其内在关联。大单元教学设计视域下,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多多益善,不留死角”的传统教学理念,聚焦单元核心,结合具体学情,有侧重、有勾连打通进行单元设计,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方法”,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落实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让学习真正在教学中发生。

主题引领,以系统思维整合学习内容

新教材采用双线组元,其主题就是单元的灵魂,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学情和单元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围绕这个灵魂,确定具体的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单元内的几篇文章进行整合规划。哪些可留,哪些可舍,通过什么样的教学主题来将文与文、课与课之间打通,进而落实单元学习目标。在单元主题和教学主题引领下的教学中,完成单元学习的任务。

例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取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散文,这些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有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有登临东岳的畅想,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了民族的审美传统。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自然情怀”确定自己教学的主题。如“一花一草总关情”或“山水就在那”等人文学习主题,都适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精彩语段,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让学生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中作者的真情真性,在鉴赏学习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任务驱动,以学习支架优化学习方式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所以教师还需设计出切合学生学习兴趣点的学习活动,用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不断实践、不断认知、不断提升。例如学习必修上第六单元,其单元主题为“学习之道”,教师可以通过四个学习活动构成的大单元设计来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一:我的梳理

重点:梳理内容,把握观点。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重点理解文章中的“学习之道”。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通读课文,用填写表格或画思维导图的方法,从学习的意义、作用、目的、方法、态度等角度梳理文章内容,进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学习活动二:我的理解

重点:体会说理方式,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说理方式,侧重分析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应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活动三:我的探究

重点:分析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性,将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进行比较辨析。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针对“学习之道”,学习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进行比较辨析,在探究中深化学习。

学习活动四:我的演讲

重点:展示学习收获,分享读书经历和读书观。学习中,师生一同根据活动一至三的学习制订出演讲的评价标准,具体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成长情况。

上述四个任务形成的学习支架,优化了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有效地把握了单元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了论证方法,也深入理解了“学习之道”,还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从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中,让语文学习不再是空中楼阁。

评价促进,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大单元整体设计在推进中应该从整体上全程实施学习性评价,而不是像以往只针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学习过程中应持续伴随学习性评价,让评价贯穿学习活动始终。这种学习性评价的制订应注意在目标、标准、任务、方式、工具之间紧密关联、形式多样。实践操作中应该摒弃打分、排名等传统做法,突出指导性,以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性功能,给学生以明确的改进方向、确定的上升目标和成长的具体策略,能够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