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初中地理】7-8年级上册课本知识点汇总,新学期用的上!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073
发表于 5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更多初中、高中资料,可以在物理大师app,大师一百公众号获取查看!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天圆地方

②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地球卫星照片,人类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3.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经线纬线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叫作经线,又称子午线。

形状:是半圆。

长度:都相等

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南用“S”,北用“N”表示。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形状:是圆圈。

长度:赤道最长,向南向北逐渐缩短。到北极点,南极点变为一个点。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东用“E”,西用“W”表示。

5.经度与纬度

经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就是经度。

起始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º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从0º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º,分别属于东经和西经。

变化规律:0º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经度越往东度数越大,西经度越往西度数越大。

半球划分:20ºW和160º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ºW向东到160ºE为东半球,20ºW向西到160ºE为西半球。

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起始线:赤道(0º纬线)

度数划分:从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º。

变化规律: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越往两极度数越大。

半球划分: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6.重要的纬线:

①赤道(0º纬线)

②北回归线(23.5ºN)

③南回归线(23.5ºS)

④北极圈(66.5ºN)

⑤南极圈(66.5ºS)

7.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º~30º、中纬度:30º~60º、高纬度:60º~90º。

8.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绕转中心:地轴

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产生时间的差异

③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9.一般来说,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

10.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太阳

公转周期:一年(365天)

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①四季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④五带的划分

11.二分二至日日期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1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照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照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昼长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照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时,南半球昼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13.地球上的五带:

①热带:23.5ºN~23.5°S(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北温带:23.5ºN~66.5°N(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③北寒带:66.5ºN~90°N(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④南温带:23.5ºS~66.5°S(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

⑤南寒带:66.5ºS~90°S(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

14.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四季分明。

15.四季的划分:

春季:3、4、5;

夏季:6、7、8;

秋季:9、10、11;

冬季:12、1、2月。南半球,北半球日期一致,季节相反。

第二章 地图

1.地图三要素:

①方向

②比例尺

③图例和注记

2.地图上的方向的判断:

①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判断方向;③在经纬网地图上,应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3.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4.比例尺表示方法有三种:

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5.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实地范围之间的关系:

图幅面积一样大时,比例尺大的实地范围小,表示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实地范围大,表示内容简略。

6.海拔:

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7.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8.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9.等高线:

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作等高线。

10.等高线地形图:

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11.七种地形部位:

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呈闭合状态。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脊)。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坡:等高线密集。

缓坡:等高线稀疏。

1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作用:

立体感强。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关于陆地的几个概念:

①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水淹没的部分叫陆地。

②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

③岛屿:面积极小的陆地称为岛屿。

④大洲: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大洲=大陆+附近的岛屿)

3.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乌乌里,大黑土)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④欧洲与非洲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⑤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⑥亚与大洋洲分界线: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⑦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⑧南美与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5.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6.四大洋的特点:

①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它几乎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一半。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②大西洋东西略窄,南北狭长,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③印度洋大部分地处热带,北部多海湾,南部水域开阔,形状略呈三角形。

④北冰洋绝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这里终年冰封。在四大洋中,它面积最小,平均水深最浅。

7.能画简易的七大洲、四大洋相对位置分布图。

8.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②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9.大陆漂移:

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大陆周围是一片大洋。后来,大陆分裂成数块,并缓慢地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相关证据:

①大西洋两岸,轮廓十分相似(非洲与南美洲);

②大西洋两岸古生物一致;

③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连续性)

10.板块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一般地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活跃。

11.七大板块: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如果是六大板块,那么北美板块与南美板块合为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12.板块运动的方式:张裂、挤压。

13.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山系:

①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②科迪勒拉山系。

14.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5.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16.地中海正在不断缩小(板块挤压),红海正在不断扩张(板块张裂)。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1.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常用的天气符号和风向风级P59(识记)

3.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优劣,一般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空气质量好,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空气质量差,对人体健康有害。

4.气温: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5.一年之中,北半球的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6.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①等温线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说明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②在同纬度地带,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弯曲程度不同,表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并不一样。(海陆因素)

③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7.世界各地的降水,既有季节上的变化,也有空间上的差异。如我国:季节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减。

8.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③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9.世界“雨极”与“干极”:

雨极:乞拉朋齐;

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10.气候的概念: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与多变得天气相比,气候具有相对稳定性。

11.气候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12.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地区:赤道附近地区(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

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分布地区: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草原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分布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沙漠气候

特征:全年高温少雨(全年炎热干燥)

分布地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撒哈拉沙漠)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地区:亚热带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地区:亚热带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气候:

特征:终年温和湿润

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征: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而集中

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陆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特征:夏季凉爽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

分布地区:极圈附近

苔原气候

特征:长冬无夏

分布特征: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

冰原气候

特征:终年严寒

分布特征:南极大陆和北冰洋沿岸及其岛屿上

1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

②海陆因素

③地形因素

④洋流因素

⑤人类活动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1.世界人口增长变化: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下降,但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每年平均增加约8000万人。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3.在不同国家,人口增长速度: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较高。非洲人口自然率最高,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4.人口分布:



5.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的影响:

①住房紧张

②交通拥挤

③就业困难

④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国慢会带来的影响:

①劳动力不足

②老龄化严重

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④国防兵源不足。

6.三大人种:

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P97)

7.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的使用范围则最广。

8.世界语言的分布

9.三大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均发源于亚洲。

10.聚落的类型:

乡村和城市。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3、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4、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是海南岛。

5、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在我国的西北部,简称新,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省级行政区,简称黑,广东省简称粤,北回归线穿过;首都北京,简称京。

7、 与我国陆上14个国家相邻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重点掌握俄罗斯、蒙古、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此外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第二节 人口

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均教育经费减少、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

4、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第三节 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的西北、东北、西南。

4、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我国少数民族习俗: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摔跤、朝鲜族的长鼓舞……











第四节 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2、内流湖基本是咸水湖;外流湖是淡水湖。

3、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外流河以降水补给为主,在夏季形成汛期。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以北河流有结冰期。

4、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5、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内流河以冰雪融水的补给为主,多为季节河。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之称。

2、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宜昌)

3、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重灾区在中下游平原地区。洪灾频繁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支流多,流域广,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人为原因: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围湖造田—湖泊减小—分洪蓄洪能力下降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2、河口—桃花峪,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1支流较多,2黄土高原土层疏松,3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人为原因),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3、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下游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引发洪涝。

4、治理黄河的根本在黄土高原(中游河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第四节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3、灾害特征:种类多、分布广、频繁、危害严重等。

4、防灾减灾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3、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4、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是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2、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草地所占比例最大)

3、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旱地(北方)

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

平原、高原、丘陵

水田(南方)

湿润区

平原、丘陵

林地(东北、西南)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高原(山区)

草地(西部内陆)

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原、山地

难以利用土地

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高原、山地、丘陵

4、土地资源遭到的破坏:

现象

破坏土地资源的后果

飞来的山峰

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小草的哀求

放牧的羊越来越多,草场退化严重

水土的怒吼

乱砍滥伐,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地的心酸

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5、“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6、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

第三节 水资源

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海洋水占97%。

2、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

特点

解决办法

空间分布

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

时间分布

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降水少,年际变化大

兴建水库如:三峡工程

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5、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是3月22日至28日。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通运输

1、交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特点

运输方式

特点

航空运输

价格最高,运输速度最快,运量比较少

公路运输

运量较少,但是灵活便捷

水路运输

价格最便宜,速度最慢,运量最多

铁路运输

速度居中,路线固定

管道运输

适合运输油气资源

(2)掌握运输方式的一板规律:

运输方式

规律

公路运输

鲜活食物要求速度快,且距离近

水路、铁路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经过河流或海洋选择水路,不经过选择铁路)

航空运输

贵重、急需物资且量不大

4、我国的铁路运输网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5、铁路干线主要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三横五纵)。

6、铁路干线的分布和主要铁路枢纽城市: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

(1)东西差异:

地区

农业

自然环境

东西差异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东部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

东北、西南、东南

林业

湿润半湿润(山区)

沿海

海洋渔业

海洋地区

南方

淡水渔业

河流、湖泊地区

西部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2)南北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

旱地

东北:一年一熟、

小麦、甜菜、大豆、玉米

棉花、花生、温带水果

华北: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秦岭—淮河

南方

水田

长江中下游: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油菜、棉花

4、我国种植业生产基本是“南稻北麦”、“南甘北甜”的分布格局

5、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三大棉花产区。

6、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和山地,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

7、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课本P96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条件

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条件: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科技强农之路,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依靠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工业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自北向南):

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和中心、地位)



等一个一键三连

您的支持是小编持续更新的动力!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