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研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313
发表于 2024-8-29 14:02:16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研究

——以人教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陈明珠

摘要

历史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事情,并且不可能重演,必然需要借助史料进行认识。史料就像证据,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能。因此,历史研究需要史料。历史学科建立在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历史教学也需要史料。而历史教科书中选择的史料是教科书编纂者精心挑选的,和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经过考证的较为可信的史料,应该成为历史教师进行史料教学的首要选择。

我国自民国时期就有将史料插入历史教科书的传统,本文以人教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为例,通过教科书中本课所选史料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度、与正文行文的契合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知人教版教科书的史料编排虽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来说编排价值较高。选取三位教师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运用表格统计其在历史教学中史料使用情况时却发现,教科书中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科书中史料使用率不高,尤其是图片史料;教科书中史料的引用偏离教学目标;对教科书中史料过度推理或开发程度低;针对史料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等。这一方面是教科书史料选取的问题,可供学生解读的信息有限或较为隐晦,教师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也和教师的史学功底息息相关。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处理史料与目标、史料与问题的关系。

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史料是比较符合课标要求,与正文行文的结合也算是较为紧密,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度不高。文字史料稍显单薄,有些图片史料的编排还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经过第三部分对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三位教师对教科书中史料的处理惊人的一致(只用了文字史料,而不用图片史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选取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我们认为,要想使教科书中史料的编排能够真正使历史教科书成为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而非“教本”,并被教师合理运用到教学中,首先在于保证教科书中史料编排的合理性,其次是广大历史教师应认真解读教科书中史料的教学价值,利用好师生身边的历史资源,发挥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应有作用。

(一)教科书应合理选编史料

教科书是历史课程的基础性资源,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开展。因此,合理选编史料是提高历史教科书质量的根本举措。教科书是纸质媒介,选编史料主要是选取文字史料和编辑图片史料。我们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历史教科书选编史料的改进方法。

1.注意文字史料的全面性

文字史料解读起来比较容易,一般为历史教师所重视。人教版正文结论性语言多,若以文字史料为支撑,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文字史料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表现教科书“史论结合”,使之更有说服力,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潜移默化地受此历史思维的影响。

文字史料的全面性指的是文字史料应足以体现一课历史内容的基本线索,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史料能够基本理解一课的核心思想。虽然教科书有严格的篇幅限制,但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凭借,不能因篇幅而折损教科书的“学本”性质,即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坚持利于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根本原则。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文字史料只有1则,即《权利法案》的3个条款,共计99字。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议会与国王长期斗争的成果。英国议会产生于13世纪。1264年,英王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在孟福尔的领导下,击败了国王。次年,伦敦市民、僧侣、贵族、骑士等各阶层代表在孟福尔的召集下参加大会,是为英国议会的开端。其实,“英国法律习惯对国王的约束可以追溯到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而1215年6月15日约翰王被迫签署的《大宪章》是贵族与国王斗争的成果,产生于“英国普通法形成之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往习惯法的归纳和延伸”,它开创了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限制国王之权力的先例,其法治、司法等重要原则使之具有“长效性”,“原本封建主义文件的《大宪章》,却成为现代英国宪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些都成为后来议会与国王进行斗争的重要基础。

因此,《大宪章》在英国政治制度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地位,是用法律条文的成文法程度来限制王权,由《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则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中重视传统的特点。对此,岳麓版必修一历史教科书在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课内容的安排时就把第一子目的标题确定为“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并且在呈现《权利法案》条文后,在右侧方框内设置了“《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思考题。这一编排法全面体现了英国政治力量与国王斗争的历史。

人教版可以借鉴、吸收岳麓版对此内容的编纂思想,改变以“历史纵横"简单交代与国王斗争的史实的做法,补充《大宪章》的条文。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有意地思考《大宪章》与《权利法案》之关系。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扩大图片史料的解读空间

“历史教科书选用富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史料,特别是图片资料,因为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就会有效的成为调动学生兴趣的调剂品。”但是,备受好评的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却是在历史课中使用率最差。这一方面和教师本身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教科书编者在图片选取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史料怎样编排才有利于师生对其解读,获取一定的历史信息?主要的改进方法就是扩大图片史料的解读空间。

扩大图片史料的解读空间是指教科书中的图片史料本身所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而不仅是满足记忆功能的强化,并且图片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正文是高度契合的。应具体做到:第一,图片选取应坚持所含信息具有丰富性的原则;第二,注意图文的合理搭配。

人教版在本课选取的第一幅图片《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虽符合课标要求,和正文结合也较密切。但学生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有限,可以考虑用其他图片取代。



这一时期还有一幅经典的图片就是《查理一世被处死》,它再现了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时英国民众的反应。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他们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

所以学生肯定认为,查理一世被处决时,英国民众应该是欢呼雀跃的,但图片显示的内容却与之相反,甚至有人当场昏厥。英国民众这种对国王的尊崇心理,也是他们保留君主的一个原因,为下文英王是虚君,没有实权,为何还要保留君主扫清认识上的障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英王虽无实权,但对维系统治具有重要作用。

《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突出的是两个历史人物,突显了“光荣革命"历史事件,但从体现与国王长期斗争的角度来讲,《查理一世被处死》一图再现了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民众的反应。它包含的历史信息比《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一图更广泛且意义深刻。

再如,教科书在本课选取的第三幅图片《沃尔波尔(1676——1745)》,是一幅单纯的人物肖像图,背景简单,可供学生解读的信息少,这种应该少用或不用。就像黄牧航先生所言,“高中教材的人物图应尽量少用身份证式的标准照,这种图片的信息量少,只能满足学生对图像的识记功能。”

如果没有合适的图片取代,完全可以用文字史料取代,如沃尔波尔的生平、逸闻趣事等。

本课编排的《英国议会大厦》是一建筑风景画,单看此图,很难解读出相关历史信息,图的正下方的文字“英国议会大厦”只是起到了命名的作用,并没有说明图片是意义何在。英国议会大厦原来所在地是王宫,后以此为基础扩建而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如果此图配以建筑易主等文字,要比单独呈现图片更好。而右边正文在讲述1832年议会改革等内容,此图不能蕴含这些具体历史信息。《英国议会大厦》如现行教科书编排,其价值不大。

(二)教师应提高解读教科书中史料的能力

如果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编排注意了文字史料的全面性及图片史料信息的丰富性,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的价值发挥还有赖于教师对其解读的能力如何。教科书中史料的过度推理或开发的程度低直接原因就是教师解读教科书中史料的能力不强。教师习惯使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则是因为相比图片史料而言,其解读更容易,也不易出现偏差。

对于学生来说,教科书是学生手中最权威的历史教材,对历史教科书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教科书正文部分碍于篇幅,对学生来说,略显艰深枯燥。课文辅助系统形式多样,材料丰富,一方面弥补了正文的不足,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很受学生欢迎。但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有些原始史料、图片等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逐渐凸显出来,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着改革的成败。与解读教科书中史料密切相关的素质就要数历史教师的史学功底。教科书中的史料一般比较精炼,对其深入的理解要依靠教师相关的史学知识。

史学功底是历史知识、历史研究能力等的总称,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拥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对教科书中史料的解读才能游刃有余。“这是练内功,内功不行,各种招术使出来都是花拳绣腿。”

历史研究包括两种: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历史教学研究方面,史学研究的力度不够。当然,这种现象有其合理性。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受到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的限制,在观点方面可供教师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另一方面,中学历史课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范围很广,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某一点上,就可能疏忽其他的点,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的发展。第一, “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史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没有扎实的史学研究功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无从谈起。第二,教师力求对中外通史都有所涉猎,面面俱到,容易使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如案例三中,教师根据课本论述,误认为《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三,没有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仅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等,长此以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度。如案例一将《权利法案》这则文字史料放在课后练习环节,且引用的条文只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这一条,削弱了《权利法案》在本课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教师扎实的史学功底是提高解读教科书中史料能力的根本方法。要提高教师的史学功底,就要从历史知识和史学研究两个方面努力。不具备这两个因素,而想成为优秀历史教师,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史学功底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毕其功于一役”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把学习作为教师的终身事业。正如上海中学孔繁刚老师所说, “在思考如何让历史教育适应新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时,首先不是考虑如何去教而是如何去学,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身提高放到比教书更重要的地位”。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科书中史料与教学目标、史料与问题的关系

教科书中史料的编排比较合理,历史教师具备解读能力是教科书中史料得以合理运用的前提性条件,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还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史料与目标、史料与问题等关系。即是说,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问题还应关注到教学实践方面。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历史教师只有对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科学地拟定,才能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史料运用之目的也就清晰地存于教师头脑中。教师首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此目标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

三则案例均设计了有关“光荣革命”及“《权利法案》”等内容的目标,上文分析《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所含信息较少,但与“光荣革命"的史实是紧密联系的,三则案例没有利用起来,应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价值。而有关《权利法案》内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案例二、三比案例一做得比较到位,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权利法案》有关内容。

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不只是佐证教科书观点、论证教师历史观点,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史料价值的发挥和教师设计的问题息息相关。

教师对教科书中史料精心设计问题,一方面可以提示学生理解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层层引导,带领学生感悟历史、领略历史的魅力。针对史料进行设问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综合考量出的。

针对教科书中史料的所设问题,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其史料进行思考回答,如果史料提供的信息不能充分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而教师依旧牵强的要求学生进行回答,则出现了史料的过渡推理问题。

如人教版教科书对《权利法案》文字史料设计的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层次感清晰,并且紧扣史料,史料与问题紧密结合。正因为其合理性,案例二、三都使用了教科书设计的问题。“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一问只需学生根据教科书呈现的《权利法案》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能力要求较低。“《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自有什么变化”一问是基于第一问的思考再联系本课前一阶段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作答,能力要求比第一问较高,但提问的方式也为学生指明了思路,即“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而比案例一所设计的“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更加科学、合理。

本部分内容节选自原论文。

需要该文件电子版,请联系小编索取。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