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本科学校不好,考研真的会白搭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953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将于10月5日启动。考生们在备考之余也有许多困惑:应该考学硕还是考专硕?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保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比得上全日制研究生吗?若本科学校不好,研究生毕业后受用人单位歧视怎么办……为此,我们邀请高校专业人士为大家释疑解惑。



【困惑一】

该考学硕还是考专硕?

又到研究生报考季。每年都有考生纠结这个问题:考学硕还是考专硕?二者究竟有何区别呢?

学硕和专硕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 魏瑶

在我国,研究生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虽然顺利完成学业后,二者都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但从培养目标、报考难度、学习过程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

从培养目标来看,二者各有侧重。学术型硕士主要培养学术型高级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素质。专业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应用的能力,培养中重视实践环节。

从报考难度来看,学术型硕士难度系数普遍高一些。就考试而言,公共课方面,学术型硕士一般考英语一、数学一。每年因为英语一和数学一而折戟沉沙的考生不在少数。专业硕士考英语二、数学二或者数学三,难度相对较低。专业课方面,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的专业课试卷通常要比专业综合试卷难度大。就调剂而言,因为学术型硕士的初试科目基本可以涵盖专业硕士的初试科目或者达到专业硕士的考试难度,所以一般来说,调剂都是学术型硕士向专业硕士调剂。

从学习过程来看,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通常学费偏高、学制略短。学术型硕士的学费一般是每年8000元,专业硕士一般会高于这个标准。虽然学费偏高,但是有的专业学制较短。学术型硕士学制一般为3年,专业硕士为2至3年。培养过程中,专业硕士有的实行双导师制,除校内导师以外,校外导师还参与指导实践和技能培养。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也不是学术型论文形式,而是鼓励采取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

从毕业去向来看,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招聘单位一般对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区分对待,所学专业只是基础,主要还是看个人能力与招聘职位的匹配程度。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招聘时,基于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多数倾向于招聘学术型硕士毕业生。如果打算毕业后报考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没有特殊限制,并且就读期间有可能获得“直博”资格,或者入学时就是硕博连读。专业硕士如果想考博,需要研究拟报考单位的博士生招生政策,看看有没有限制报考的规定。

总而言之,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是属于同一层次的研究生种类。考生在报考时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期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即可。

【困惑二】

什么样的学生有保送资格?

应届优秀本科生保送,是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种重要方式。2022年硕士研究生接收推免工作陆续开始,很多考生和家长关心,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获得保送资格?

本科生有学术成果可“加分保研”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王军政

应届优秀本科生保送攻读研究生是研究生招生的一项重要手段,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学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什么样的学生能“保研”呢?

学生要获得保送资格,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取得优良成绩。作为保研基本条件,学生还要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且外语成绩应达到基本要求。我们学校在保研方面有完善的制度文件和具体的工作流程,包括按学院专业分配名额、计算学生综合排名、公示推免生名单等。同时,英语需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425分以上,并按照课程学习成绩(占比一般不小于85%)+综合表现(占比一般不高于15%)计算总排名依次确定。综合表现方面主要考察学生思想表现、参与重大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参加体育比赛等情况。

为了激励具有一定学术特长的“偏才”“奇才”,学校会在总推免名额中留出一定比例,用于在科技竞赛、学术成果、科研创新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本科生“加分保研”,但也要求这类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达到良好水平(我们学校规定成绩排名应在前40%),具体加分值根据成果重要性分级确定。对于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学校会成立专家组确定竞赛重要级别,如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高水平竞赛并获奖的学生,按照竞赛最高级别加分;对发表学术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等,学校会组织本学科专家进行成果审核、组织面试,并按照学生在成果中的贡献度确定加分等级,之后,再根据最终成绩依次确定保研学生。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可选择全国能接收保送研究生的任何高校,但必须参加并通过接收高校组织的面试。在教育部保研报名系统开通后,通过网上提交申请并等待接收高校确认。由于教育部对各高校接收推免生人数有上限限制,因此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应尽早提交申请意愿。取得保送资格并被录取的学生,还应充分利用好本科阶段接下来的时间学习剩余课程、高质量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学校规定:研究生入学前未取得学士学位或毕业设计成绩达不到良好及以上的推免生,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录取资格,目的是督促推免生在后续阶段不松懈,继续努力。

此前,曾有一项针对研究生的调查发现,保送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质量明显高于考试录取的学生。主要原因是保送生通过本科期间所有课程成绩综合考核确定人选,一旦“保研”,学生便能够全身心投入后续时间的学习。但应届统考生则主要通过参加研究生统考的几门科目,为了达到初试分数线,考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在考研科目的复习上,而对本科期间非考研课程学习投入时间少,导致学习不够深入。由于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生源质量密切相关,很多高校都认为保送研究生是提升生源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今后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科综合实力强的一流高校,其保研名额会有所增加。

【困惑三】

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有必要上吗?

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考研热度持续升温,一方面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增大。面对激烈的竞争,去读全日制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另类困惑,尤其是在2017年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遇到就业歧视的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有必要上吗?

学历是门槛 成功靠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周明生

早在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进一步加以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只不过是非全日制采取了灵活授课时间,学习方式不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正因为非全日制授课时间灵活,受到许多职场人士青睐。

2016年刚刚实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时,允许录取为“双非”(即非全日制非定向)学生。经过几年的实施,在2021年招生时,教育部进一步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定向就业人员,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定位更加清晰。

教育部实行研究生招生并轨,力求从制度层面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满足了全民终身教育需求,为在职人员追求学历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开辟了通道,保障了“受教育权”,推进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

然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和就业过程中也面临尴尬,表现为社会认可度低,尤其在首次就业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困扰”:

第一,传统观念困扰。社会之所以不认可,是因为在早期的非全日制教育探索中,存在种种混乱,很多用人单位长期以来认为非全日制读研就是“混文凭”,而部分考生恰恰抱着“混文凭”的目的去读研,非全日制生无形中被打上“质量低”的标签。尽管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门槛远非昔日可比,但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对其认知依旧没有太多的改变。此外,很多考生迷恋985和211等名校,一是这些学校没有足够的全日制指标,只能被迫选择非全日制,二是有的学生在调剂过程中,也首选这些高校的非全日制,最终导致这些学生面临就业焦虑。

第二,培养质量困扰。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差异较大,有在职人员和应届毕业生,需求多样化,导致学校对非全日制生的培养管理难度相对增加,管理相对松散,考核方式降低。尽管学校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同一标准,但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学校一般更多关注于全日制学生,多数老师心疼学生的工作生活压力,可能会降低要求,再加上一些非全日制生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动机多样化,导师带非全日制生工作量明显增加,耗费精力多,指导意愿降低,导致培养质量也相对下降。

第三,时间精力困扰。非全日制生需要工作和生活兼顾,参与科研活动时间不足,在校接受学术氛围熏陶时间有限,由于学校不提供宿舍,奖助学金覆盖面小,而且非全日制生的学费明显高于全日制生学费,因而即使应届读书的非全日制生也要为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奔波,不能集中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和科研。

当然,非全日制生在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对于在职追求高层次教育和知识的考生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教学相长,综合能力高度升华。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则可能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高校应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导师职责,提升科研训练力度,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其实,无论是全日制生还是非全日制生,都需要端正读研的目的,明确目标,“高能力+高学历”才是取胜关键,学历只是门槛,成功最终靠能力。

【困惑四】

第一学历真的很重要吗?

有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不少人是冲着好就业去的。然而,社会上流传的“本科学校不好,考研也白搭”给了不少考生当头一棒,真的是这样吗?

社会应淡化单纯的学历崇尚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储朝晖

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兴起不只看申请入职者的研究生是在哪所学校就读的,还要看本科是在哪所学校就读的,或者更看重第一学历。不少人拿到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学位后,到市场上找工作依然会因为第一学历没有在重点大学就读而被淘汰掉。甚至有人直言“本科学校不好,考研也白搭”。尽管这种过于看重学历的做法有“唯学历”之嫌,但它确实存在,并在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消除。那么,普通校本科生报考名校研究生还有用吗?

这个问题放在若干年前,其回答无疑是有用的,正是因为有用,才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今后是否还有用呢?只要社会上注重学历的意识还存在,就依然还会有用,只不过其作用没有以前那样大。本科院校层次低被有的用人单位歧视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用人机构都是如此,把特例普遍化,将“个别歧视”扩大化是违背基本事实的。令人感到反常的是,尽管这些年普通本科考名校研究生的作用降低,却未能有效降低这样选择的热度,不少人为了学校间的分毫差离和就业的点滴优势仍不惜全力以赴,虽可以用就业的严峻程度加以解释,从长远的人生看未必就值得。

我认为,仅仅从就业角度看上什么学校的研究生是小用,其大用在于自己的天性是否因此过程而改变,获得充分有效的成长发展与发挥。如果自己的天性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使有上更好的大学读研的过程,却未必能让自己在专业成长方面获得有价值的改进,最多只是获得了上名校研究生的小用,难以得到上更好大学研究生的大用。从过去普通本科上名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看,出现这种情况的人是大多数,真正获得名校上研究生的大用的人相对较少。

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普通校本科生在报考名校研究生之外,事实上还有更多的途径使自己获益、改进。比如,认真评估一下自己,究竟是为了提高学历和就业竞争力去报考研究生,还是有真正从事某一领域专业工作的兴趣而报考研究生;自己报考研究生瞄准的是短期功利目标,还是长远目标,目标是否明确;追名校追的是形式、名声还是内容、实质;自己考研究生的动机、态度是否端正,定位是否符合自己。通过这些方面来改进自己,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必急着上某几所名校,也同样可以获得与上名校研究生的大用相同的收获。

当然,改变“本科学校不好,考研也白搭”这种观念,还需要全社会淡化单纯的学历崇尚,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应切实考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与工作岗位的符合程度,而不是只看学历高低、出自何校。名校接受研究生的时候也需要更多精细的评估,使这股风气得以降温。

从当下的情况看,考研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考生需要拓宽视野,改变唯有追求扎堆考名校一途的狭隘观念,看到可以使自己获益的多种途径与方向,客观实际地评估各个方向获益大小及其相对于自己的现实性、可能性。把考研当作自己的志业,不必要毕其功于一役,也不是只取华山路一条,每个人通向成长与成就的路径都有多条。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