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考语文】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备考启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9513
发表于 2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高考模式可能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考生需要密切关注所在地区高考政策的具体变化,并据此调整复习策略。此外,一些省份可能会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察,考生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高考命题不止对老师教学有指导性对高三考生也具有极强的引导性。根据2024年高考对部分科目试卷分析的梳理,总结出高考命题几个趋势。

趋势一:全国卷的语文卷的题量减少

在2024年的高考舞台上,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试卷结构犹如稳定的磐石,未见显著波澜。以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北京卷坚守传统,试卷结构、考查内容与试题类型均保持其独有的稳定风貌;上海语文试卷亦步亦趋,整体结构、分值比例、题型与题量均维持着惯有的平衡;天津卷语文试卷的阅读量,亦是与往年并驾齐驱,未见明显增减。

然而,全国卷的试卷结构却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语文新课标卷在题量上做出了大胆的减法,同时慷慨地增加了解答题的总分值,并对多选题的赋分方式进行了巧妙的优化。此番结构创新,无疑为学生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思考天地,让他们得以更深入地挖掘问题本质,更从容地挥洒笔墨。

高考试卷题量的减少,无疑是此次命题改革中的一抹亮色。它摒弃了以往以题海战术区分学生的旧有模式,转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灵活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深度考察。这一转变,无疑是对高考命题理念的一次重大升华,也预示着未来自主命题地区高考试卷将步入题量精简的新纪元。

趋势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新高考

2024年高考全国卷通过创新试卷结构设计和题目风格,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如新课标Ⅰ卷第14题,新课标Ⅱ卷第14题,全国甲卷理科第16题等题目不是考查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点,而是突出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探究能力,使得一些套路无用、模板失效,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在高考的新要求。

趋势三:《红楼梦》成高考语文必考题

《红楼梦》几乎每年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成为常态。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出现《红楼梦》考题,试题考查对王熙凤、薛宝钗、贾母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三人都是《红楼梦》的重要人物,把握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自然是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教材中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中就有“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试题以原文的一个对话片段为引,要求结合原著其它情节来解说,由试题的“点”考查整本书的“面”,在能力上涉及理解、积累、分析,强调在真正读书基础上去解读人物特点,而不是对作品的简单整理和背诵;

《红楼梦》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了。高考语文命题组对《红楼梦》有刻苦铭心的偏爱,北京卷也从2017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微作文的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考查。如2017年微作文: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且要求不超过180字;

各省自主命题时期,江苏卷从2008年起连续13年年年必考《红楼梦》;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出现有关《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考题。

通过这种趋势来看,《红楼梦》过去、今天和未来都会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

趋势四:学科融合的高考试题常态化

2024年北京高考数学试卷第18题的保险公司保单问题,有着现实的背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试题将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北京卷还关注对美育的考查。如第13题中所蕴含的图象及其关系的简洁美。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海上命运共同体”属于国际关系学科,实用类“偷梁换柱”属于建筑学科,语言文字运用材料“天山全景图”属于人文地理学科;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论持久战”相关材料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语言文字运用材料“睡眠与健康”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登月”素材兼具天体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属性。试题还涉及建筑、人文地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语料,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学生阅读和作答并不需要其他学科知识,这凸显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在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中的重要性。

高考试卷出现学科融合的试题,并非新事。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年发布后,学科融合从小学一直到普通高中,是教改课改的重心。学科融合的高考试题常态化,是所有高考科目命题的趋势。

趋势五:开放性和多角度性

试题答案体现出多角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多道试题给出了多种答题的可能,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

高考语文试全国卷新课标I卷第9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是否做到了文中所说“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新课标I卷第22题要求学生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参考答案都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并特别说明,学生还可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

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患者—医生”的交际情境,考查特定语境下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并根据需求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本题的答案是开放的。

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甲卷第21题设置半开放性问题情境,在不清楚受到的各力大小关系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分析线框以不同速度进入磁场中的运动情形,需要正确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各种可能的运动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利用关键信息推理论证的能力。

高考试题开放性是对往年命题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未来高考试卷命题趋势之一。

趋势六:多学科高考试卷出现现代科技成果

展现现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融入到很多学科的高考试卷中。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新课标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围绕“探月”主题展开。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试题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

由此可见,展现科技成果的高考试题不一定出现在物理和化学高考试卷中,包括语文学科,这是高考命题不可忽略的趋势。

趋势七:倡导解决实际问题

命题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语篇,通过设置真实易懂的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进行日常交际以及使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听力部分设置了日常对话、电话访谈、专题讨论、主持发言、通知报告等常见场景,话题包括大学入学、校园活动、天气情况、交通方式、课后作业等,易于考生带入情境、理解材料。全国甲卷阅读D篇选取的语篇围绕文学作品结尾的创作进行探讨,为学生平时欣赏文学作品和开展写作练习提供了有益建议。

北京高考卷通过丰富素材内涵,科学创设现实情境、科学情境和文化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7题的设计,以河流治理的效果评估为背景,倡导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从学科本质的考查出发,评价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达成以考促学的目的。新课标卷第34题给出“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产量高”的果蔬类农作物生产育种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遗传杂交的方法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以解决特定品质产品的高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中领会到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倡导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课改的方向,这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主要区域。

趋势八:高考试卷难度有下降的可能性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典范,其难度系数一直备受关注。每一张高考试卷,都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与汗水,其难易程度也因此而异。然而,通过对部分科目的深入分析和考生的真实反馈,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试卷的难度似乎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

语文试卷的变化同样引人注目。2024年的全国六套高考作文题,与以往相比,明显减少了偏形而上的题目。那些曾经频繁出现的哲学类材料和形而上的思路,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贴近实际、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题目。

这一变化,无疑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语文日常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考试卷难度的下降,可能是高考命题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趋势的背后,既体现了教育部门对考生实际能力的关注,也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的新的期待。

面对这一变化,考生们需要调整备考策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而教师们则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考试趋势。

新高考题目情境设计展现崭新风貌

基于近年来高考情境题设计的演变趋势,未来高考将更加注重情境题目的创新性、开放性和跨学科融合性,具体呈现以下新特征:

考查领域广泛拓展

新高考题目将广泛覆盖生产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前沿、时事政治热点以及社会民生等多元领域,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题目文本不仅体量增大,而且内容更加开放多元,促使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和分析问题。

科技前沿深度融入

在科学与科技领域,题目设计将更加贴近当前科研动态和技术应用前沿,信息维度更加丰富多元。题干中不仅直接呈现核心知识点,还巧妙隐藏间接信息、数据及深层结论,要求考生不仅掌握课本知识,还需具备从复杂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图文信息与数据表格挑战升级

各学科考试将加大对图文信息和数据表格的考查力度,其承载的信息广度和深度同步提升,且更多隐含信息需考生自行挖掘。此外,跨学科图文与数据的呈现,考验着考生对复杂情境的理解能力、快速洞察本质的能力以及构建解题思路和模型的能力。

新高考命题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设计新颖独特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非单纯的知识回忆,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学科问题。这不仅是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路径。

如何备考?

核心素养与关键技能评估的深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2025年高考命题将紧密衔接2024年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对考生核心素养、关键技能及基础知识的综合考察,从逻辑、形象、抽象思维等多重视角出发,全面评估学生的总结归纳、演绎推理、批判性思考及辩证思维等能力。

深度阅读与高效表达:未来高考题目将显著提升材料的信息密度,包括图表、数据及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入,旨在测试考生在阅读理解、知识提炼、信息整合及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考生需展现出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精准分析并有效传达的能力。

理论论证与问题解决:着重考察学生以现有信息为基石,运用逻辑推理、模型构建及推理验证等方法,独立且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面对复杂情境时展现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证分析与实践探索:强调考生对问题情境的深入剖析,利用实证数据探索问题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旨在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针对多样化情境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具备实施调研、实验或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与多元解法:鼓励学生采用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面对挑战时能够提出新颖观点、独特方法及多样化解题策略。这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考验,也是培养其成为未来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跨学科融合与综合应用:针对跨学科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调动多领域知识,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准确表达。在理科科目中,除了答案的正确性,解题过程的清晰展示、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也将成为重要的评分标准,旨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的双重提升。

紧跟时代脉搏,聚焦热点领域

科技前沿:考生应密切关注国家力推的科技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5G、量子计算、新能源、生物科技等,这些不仅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命题的热点,也是展现科技素养的关键。

时政与社会:从共同富裕、十四五规划到抗疫经验、世界格局变动,再到二十大报告等重大议题,都是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可能涉及的素材,考生需具备敏锐的时政洞察力。

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考命题中的重要元素,特别是在文史类科目中,围绕文化自信构建的问题将日益增多,考生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2025届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的建议

1.一定要减少考试频次,淘汰劣质试题,减少语文作业布置量。

无谓的刷题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对试题的选材和设问的敏感度降低,致使阅读浅表化,思考模式化,答题套路化,这和当今双减趋势和高考试题改革精神背道而驰。实践证明,最勤于刷题的学生,语文成绩往往不是最顶尖的学生。如果把刷题的时间放给学生去阅读和思考,去写作和实践,学生的高考语文想不得高分很难。

2.要对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系统复习、强化练习常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要梳理积累高考文言高频词汇,要深入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要强化高考指定篇目的背诵和落实。

3.要系统复习、研习新教材,课本复习要系统化,精细化。

尤其要关注经典课文,学通学透,并做适当的拓展阅读,要关注单元学习任务,研习任务和研究任务。

4.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认真钻研最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和全国新课标适应性联考试题。

通过新课标把握命题大方向;通过考纲熟悉常见考点和掌握高考命题重难点;通过高考和联考真题,看课标和考纲是如何落实到具体的高考命题中来的,在熟悉新课标试卷题型的基础上,去总结规律和方法,预测命题走向和趋势。

就高考真题来说:要关注语文命题选材所体现出来跨学科综合的特点;要关注主观题问题情境的设置,高考命题中的有些情境是有助于学生对设问问题的解决,倘若无视,答题便会跑偏,然而,有些情境则是对学生明了设问核心意图有干扰,若过分关注,容易答非所问;另外,要深入理解文本,多总结理解句意类试题的答题规范。

5.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世界,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咬文嚼字,细读慢赏,品味文本深层内蕴,品味文本深层情感。同时,放开手脚,给予学生阅读自主权,注重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联系个人生活,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共鸣,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在交流和讨论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学""思"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议25届高三单独设置阅读课,重点阅读最近10多年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因为最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文学文本阅读多选材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2024年新课标Ⅱ卷,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泽臣的《放牛记》,23年新课标II卷,乔叶的《看云记》,孙甘露、徐泽臣、乔叶均是最近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6.要对作文进行系统化、专题化的训练。

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要规范学生的书写,对作文卷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围绕教材中的单元写作任务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既要总结高分作文模型,又要告诫学生不要生搬硬套,要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本领,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强化学生作文的逻辑性和论证力,让学生的作文理性与情怀共舞蹈,逻辑与文采齐飞。

▶重温新课程新教材及核心要点,准确把握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旨、重点与趋势,及各学科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参透《高考评价体系》及内涵蕴意,全面剖析高考评价体系整体特征,准确理解新高考的考查内容与要求。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研题、讲题和命题,剖析高考命题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试题分析、复习备考与命题能力。

▶分析教材、考试的关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梳理,推进科学备考,拟定科学精准复习计划,分析各学科在教学复习中的误区及对策。

▶教材必修选修内容的处理,研究高考命题方向及趋势,深度理解新高考命题的原则、趋势、技术等实践要领,聚焦高考典型题型,探讨基于高考考查重点的备考策略、经验与方法。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