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灾害地理】环境问题全球化思维培养&自然灾害定调、高考地理中的自然灾害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3231
发表于 昨天 20:05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全球三大环境问题——“全球化思维”培养

首先观察选项,看题肢中是否具有“全球性思维”的选项,有必选之,如果没有,根据情况而定

全球气候变暖

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原因

(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

(2)人为原因: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②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主要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3.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方法技巧

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如在分析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下图所示:



2、气象灾害类题型——两表定调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成因

危害

防御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强风: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镇。特大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预防;营造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

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

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2.滑坡和泥石流

灾害类型

成因

多发区

危害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分布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方法技巧

1.自然灾害的分布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3.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4、凡是涉及到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性问题——秒杀之道呈现

(1)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7、8两北雨茫茫,受副高控制,快速选之即可)

(2)华北春旱——(3、4、5,第一选气温,第二选雨带,最后选生产生活用水)

(3)台风、飓风、风暴潮——(夏秋季节,找圈圈,判断季节)

一、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受灾体)



1.旱灾: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

2.洪涝: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台风:热带(温带)气旋,常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

4.寒潮: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二、洪涝灾害类型



1.暴雨洪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2.融雪洪水: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3.冰凌洪水: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

三、地质灾害类型



1.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2.滑坡: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3.泥石流灾: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四、海洋灾害类型



1.灾害性海浪: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浪。

2.风暴潮: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

3.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五、台风(飓风,龙卷风)(实质:热带、温带气旋)

【成因】

1.低纬度广阔湿热的洋面提供大量水汽。

2.强烈的上升气流,上冷下热的大气层。

3.地转偏向力影响。

4.人类活动密集加剧破坏程度。

【危害】

1.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2.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身财产伤害。

3.影响工农业生产,破坏作物,农业减产。

4.好处: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灾。

【措施】

1.建立台风监测系统,加强预警。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防灾减灾法规。

4.加强易受灾地区承受灾害能力。

5.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六、寒潮(实质:快行冷锋)



【成因】

1.西伯利亚大陆性冷气团聚集在高纬度地区。

2.冷空气南下,向暖气团猛烈冲击。

【减弱原因】

1.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

2.南方地区距离风源地远,影响小。

3.青藏高原海拔高,达到冷空气上界面。



【危害】

1.带来大风、雨雪、霜冻、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2.农牧业减产,造成大量财产损失。

3.封冻路面,阻碍交通。

4.损害电力设施,造成大面积停电。

【好处】

1.有利于减少病虫害。

2.带来大量降雪,提供春季灌溉水源,缓解春旱。

3.提供大量风能,利于风力发电。

4.净化空气,改善大气质量。

【措施】

1.地膜覆盖作物。

2.保护农牧业基地。

3.提前检修电力设备,保障电力供应。

4.加强寒潮预报工作。

5.完善寒潮救灾应急措施。

七、干旱灾害(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



【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特征(降水量小和蒸发量大)、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不足)、农作物需水季节(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

人为原因: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危害】:空气干燥、地表龟裂、草地退化、农牧业减产、沙尘暴、火灾、虫灾、工业停产、饮水困难、社会不稳定等。

【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进行水价调节。

八、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



1.可燃物:乔木、灌木、草本等枯枝落叶。

2.火险天气:高温、干燥、大风(助长火势,促进大火蔓延)。

3.火源:火山爆发、陨石降落、泥炭自燃、夏季雷击火。

4.地形:坡向、坡度(坡度大→干燥→火灾)山谷风、焚风效应。

九、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洪涝定义:特大的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泊所容纳,导致河湖水上涨、漫溢的现象。)

【自然原因】:

1.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

2.地形(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3.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

4.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含沙量大)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侵占河道(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治理措施】

上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中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其它: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

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十、地震(衡量指标:震级和烈度)



成因:板块交接,地壳不稳定。

危害: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心理健康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①震源是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③震源和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是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



1.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震级越高、距震中越近、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

十一、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1.滑坡



(1)定义: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

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

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成因:①岩体比较破碎; 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度较差; ④工程建设频繁。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成因:①地形陡峻;②丰富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2)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防御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具体措施: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自救措施: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泥石流发生时,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十二、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滑坡: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泥石流:地形陡峻、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大量水流。

1.移动土石引发地质灾害:修路、采矿、城镇建设等。

2.移动地下流体引发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地基失稳。

3.触发性诱发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注水诱发地震。

4.工程失事造成地质灾害:水库溃堤、大堤决口。

5.植被破环,导致土质疏松,土体稳定性下降。

十三、防灾减灾



1.灾前准备:监测、预报、预警、预案;防灾意识、保险;

2.灾中救助:自救和互救,救援物资,救治伤员,稳定社会秩序;

3.灾后恢复: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