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2024年中考语文(福建卷)真题详细解读及评析.docx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544
发表于 13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4年中考真题完全解读(福建卷)2024年福建中考的语文试题立足2022年版课标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试题的价值引领,凸显文化自信。试卷精选典范作品和语言材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试卷,坚持素养立意。如在古诗文默写中题目选取的诗文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如《论语》《三峡》《黄鹤楼》和《赤壁》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命题者希望通过这样的题目,鼓励考生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熟悉;如现代文阅读《松花江上》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时代感。作者通过对松花江这一特定地点的描绘和人物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自由与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选材方式不仅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试题严格依照课标进行命题,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题型灵活,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上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任务中学活用活语文知识。如古诗文默写中的《赤壁》一题,题目要求考生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这实际上是在鼓励考生对诗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如名著阅读,题目提到的“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一目标,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全面要求。

学生不仅需要能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能够阅读和理解各种纪实性、科普性等实用文本,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强综合素质。试题注重情境创设,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真实学习。如在基础知识运用中,题目内容紧贴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如“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以及这种融合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种命题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语文学习的实用性。试题秉持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与教材深度关联。如卷中的字音、字形、词语、古诗默写、课内文言文均出自教材;名著阅读的相关题型,直接关联课本相关内容;两篇现代文阅读考查之内容理解、句子赏析、线索技巧、情感把握、信息比对、写作思路等方面,都与教材中有显性或隐性的关联。这对一线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1.名句名篇默写部分选材的变化,从2023年到2024年,确实展现了一种趋势:从多样性向经典性的回归。2023年的考题选取了五首不同的古诗文,涵盖了先秦诗歌、唐代诗歌、宋代散文和词作等,这种选材方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广泛了解和掌握程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引导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

而到了2024年,考题所选的四篇作品全部为古代经典文献和诗歌,这体现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回归。经典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因此,通过默写这些经典作品的名句名篇,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引导考生深入理解和领悟经典文学作品的精髓。这种变化体现了对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一种导向: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和理解。通过默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名句名篇,可以让考生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推动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这种变化也提醒了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2.基础综合运用部分中的病句题由2023年的选择题改变为主观题,特别是针对“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这一类型,这种题型的变化要求考生具备更加敏锐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考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不当搭配,并理解这种不当搭配如何影响句子的整体意义。这种题型的变化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3.题目总个数从21题减少到20题,但总的题量并没有变化,同时记叙文阅读部分从2023年的5道题减少到2024年的4道题,但其中一个题包含2个小题时,当一个题目包含多个小题时,通常意味着这个题目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这样的设计可以考查考生对同一材料或同一主题的多个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全面地评估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4.议论文部分的变化,从2023年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材料型议论文阅读更换为2024年以劳动为主题的单篇文章阅读。议论文的阅读材料通常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进行更新。从勤俭节约到劳动的转换,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重视和对劳动教育的强调。这种更新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理解时代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劳动为主题的议论文阅读,可能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题号分数题型考查内容考查点18填空题古诗文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29汉字书写题1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1道。基础综合运用对字形、词语、病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36简答题1道。名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特点,选择并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快速阅读、思维导图法等4-57简答题2道。诗歌阅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包括对诗歌基本信息、情感、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把握和分析9-1216选择题1道,填空题1道,简答题2道。

文言文阅读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对于文言句子翻译;对比阅读分析。10-1320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记叙文阅读(散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间接抒情方式的分析;对文章中特定句子或描写的分析和理解;对文章结尾的分析和理解14-1612选择题1道,简答题2道。议论文阅读(主题为劳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章观点与材料关系的判断;结合文章内容,撰写一篇符合主题的发言稿开头17-1912选择题1道,简答题2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为木刻)联想与想象能力;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和分析;对版画摹刻工序的理解2060写作题1道作文(探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如可以从中国的探月成就出发,探讨科技进步与国家实力的关系;也可以从月亮的文化意义出发,探讨人类情感与宇宙探索的关联;还可以结合两者,探讨科技与文化在探索未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1.回归课本。纵观本试卷,所考查之知识点的难度一般,绝大数的知识点在课本上都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在课本反复出现。不管是基础知识考查的字形、词语、病句等知识,还是阅读考查的词语理解、句子赏析、情感把握,又或者是文言文考查的词语解释与对比阅读分析等,都是如此。

故当坚守课本,不忘其“本”。 2.守护常规。从题型而言,本卷题型还是非常常规的。这包括基础知识考查方面,也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非连续文本阅读及文言文阅读。其实,题型是考查知识,也是考查思维形式。这意味着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注意深入研究基本题型,明确其背后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的考查,重知识,更要重思维。 3.注意应变。本省语文,一向重传承,但也不是因循守旧的。本卷在立足课本与守护常规的同时,还是有着些许之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缺乏原创性的,只是更多衔接高考,估计是为了便于学生以后可以更好适应中考语文考查。如“文言断句”“材料作文”等。故当认识变化,与时俱进。 4.关注自我。对于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又或者是其它什么类型的作文,侧重于训练审题、立意的基本能力,关注真实生活,尤其是需要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倾听自己本然的触动,进而在矛盾中、痛苦中、挣扎中、纠结中,去理解世界,成长自我,让孩子自己的人格不断走向独立于成熟,完成人的建构,而不是高谈阔论,骗人自欺。福建省2024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3 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 分) (1)《〈论语〉十二章》中“,”,大意是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2)郦道元《三峡》中描写山势起伏、绵延不断的两句是:“,。” (3)崔颢《黄鹤楼》中“?”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杜牧《赤壁》中“,”两句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 【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易错字有:逝、阙、暮、郎、乔。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 分)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文化创意也是生产力。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元。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可以(    ),“文化+”也就(    )了。当然,文化是需要用创意的方式 ① (zuò)加法的,与科技创新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律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    )的关系,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 ② (shèn)至成为颠覆性的创新力量,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要成为发展新动能的双引 ③ (qíng),科技和文化要真正融合发展,最大的挑战和最关键的瓶颈还是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全社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加强科学普及、文化普及和艺术普及的工作力度,还需要提高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热爱文化创意的意识。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 分)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无所不知    水到渠成    相辅相成B.无所不在    水落石出    相反相成 C.无所不在    水到渠成    相辅相成D.无所不知    水落石出    相反相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某个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请写出这个动词并修改,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3 分) 【答案】(1)①做    ②甚    ③擎 (2)C (3)“养护”改为“培育”。 【详解】(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要求以正楷字或行楷字进行书写。 ①zuò——做: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 ②(shèn)至——甚至:表示特别强调、突出的意思。 ③引(qíng)——引擎:比喻推动工作前进和发展的力量。 (2)本题考查成语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个空:“无所不知”的意思是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无所不在”的意思是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依据“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这有语境可知,这里指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文化创意到处存在。据此,应该使用“无所不在”。 第二个空个:“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依据“‘文化+’也就”和语境可知,这里指既然文化创意可以在许多地方存在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