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小学阶段,7个数学学习习惯,应尽早帮孩子养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4344
发表于 4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说到小学数学学习在有的人认识里只有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简单”。

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小学数学就已经很难了,甚至有很多题目做父母的都不一定能够确保解答无误。

而围绕小学数学学习我们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要不要学奥数”的争论,争论得太久之后我们会发现似乎很多时候我们更多都是在纠结“学不学”这类问题,而很少会思考“怎么学”这样的更实际的问题。



甚至我们还会看到有不少家长还干出了丢了西瓜也没捡到芝麻的事情。

比如明明有大把的时间也有足够意愿和精力却没有给孩子从习惯、能力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反而把时间都浪费在了各种刷题、上辅导班上。

这里我给各位家长总结5个小学阶段在数学学习上一定要养成的好习惯。

需要说明的是:

您可千万别觉得自己孩子成绩很好甚至奥数都学得很好就不需要管这些习惯了,孩子当下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成绩我们固然要欢喜,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看得更加长远一些,好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好习惯更不可或缺。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再好的成绩实际上都只是对过去学习效果的一个部分呈现。而未来,孩子们还要学更多、更难的知识,过去的好成绩固然意味着孩子们的基础会更好、自然会有利于他们后面的学习。但当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以及总量都变化了之后,“基础”只是确保孩子获得好成绩的一个条件,而更多还是需要他们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保障他们能够一直优秀下去。

容易被忽视的习惯——预习

为什么说预习是容易被忽视的习惯?

首先是因为太多人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这些人却经常会发现即便是在预习上偷个懒也根本看不出什么影响——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很多的课即便是我们真的不去预习也都能“听懂”。

真的是这样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有很多孩子说实话即便是连续多少节课不听甚至连续多少天不去上学,只要他们在家能够好好看看书或者干脆就是父母给孩子讲讲课本上的那点内容,然后通过作业以及进行一些练习之后也能够掌握得不错。

所以“预习”这个习惯在小学阶段很多时候真的是以“作业”的形式出现的——如果老师们不把它变成作业布置下去,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家长是不太会把它当回事儿的。

甚至即便是布置成了作业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家长会对预习太复杂、需要时间太多等等产生各种质疑……

预习的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自学学习能力”即“自学能力”提高的训练。

经过之前的“停课不停学”之后,我想没有家长会认为这个能力不重要吧?



“自学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它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如此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预习本身正是对这件事情进行的一次高度浓缩的训练。

所以“预习”不仅仅只是一种“习惯”,也不仅仅只是提高你听课的效率这么简单。

容易被轻视的习惯——审题、步骤

审题和答题步骤其实是两个习惯,但由于我认为它们都具有“容易被忽视”的特点,而且这个问题很突出、很普遍,所以给放在了一起算做一个习惯。

这两个习惯不好的危害我就不多说了,往往我们看到的那些总是“差一点就满分”的各种遗憾背后,问题都是出在了这上面。

今天孩子能“差一点”,你一定要相信明天他会差两点、三点甚至更多……



解决这两个问题最佳时期就是在小学阶段——六年的坏习惯或者说六年都没养成的好习惯,上了初中之后有能短时间内就改正的,但是大多数人可能会带着这些习惯去上中职、技校的……

审题的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习惯养成就是“指读法”,指着题目一句句看并一句句思考。初期训练的时候即便是觉得读懂了也要尽量再去看一遍题目以确认自己没有遗漏条件、没有搞错题目到底要问的是什么,甚至没有把它们改成自己认为的题……

而对步骤的训练父母一定要严格一些——跳步问题一定要杜绝。

很多孩子尤其是一些聪明的孩子,甚至是一些家长也觉得“做对了就行了”,过程写得太详细了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是“浪费时间”。

往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部分学生是容易犯“粗心错误”“马虎错误”。



认真书写、步骤详细的确会给孩子、家长带来“浪费时间”感觉,甚至有人还会说考试的时候如果这样写就会写得太慢,就有可能答不完题。

这样的认识是很肤浅的。

无论是数字还是汉字、英文认真书写都会影响速度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你见过多少人是因为认真书写才导致的答不完题?

过程、步骤本身不仅仅能够反映出孩子们答题的思路,还能够反映出他们的严谨性、准确率。

明明上一步写的是个“6”,结果下一行就改成了“5”,明明就是很容易的四则运算,结果非要一步心算出结果……诸如此类的丢分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见过孩子出现过吧?



这些问题的解决靠提醒是没用的,即便是考前你提醒一遍、孩子自己也提醒一遍,但是当他们进入了考试状态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日常最习惯的方式去答题……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总是会时不时甚至一直都有“粗心”“马虎”等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在日常从这两个习惯入手。

容易被高估的习惯——检查

我这里说检查是一个被高估的习惯一定会有很多人反对的。

是啊,检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从老师到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非常认可的重要习惯,为什么我会说“被高估”呢?

小学阶段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数学考试时间是非常充足的,甚至有很多孩子可能时间不到一半就能够把整张卷子都做完。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说“检查”的意义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从理论上讲剩下的时间去检查一遍很可能就找出一些错误来。



到了初中、高中之后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答不完题、没时间检查的问题。

所以比起“检查”,我更重视“一遍过”。

一遍就做对是我们最希望达成的目标,而这个事情的本身除了自身学习的成效影响很大之外,考试的时候审题、答题等影响会更大。

但事实上对多数学生而言即便是去检查,基本上是很难找到问题的——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明明做错的还是能再错一遍……

这个能力终究是需要养成的,而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养成!

我不是建议大家都不要告诉孩子检查,而是想提醒大家在日常就让孩子养成一个认真审题再答题、答题过程步骤详细仔细(这些问题上面已经讲过了)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而这本身就是在训练孩子们“一遍过”的能力。

至于检查的这个习惯,我们可以给孩子提要求,只是我们一定不要把检查看得太重而忽视了一遍过能力的培养。

容易被扼杀的习惯——质疑

学习数学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提到“思维训练”(注意,这不是说“奥数”),但实际上很多人却在不经意间扼杀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本身不应该被局限的,不是被束缚住的,尤其是不能盲信所谓的“权威”。

这个“权威”包括了老师,包括了父母,也包括了教材,还包括了各种教辅等等。

不要让孩子觉得只要是老师说的就一定都对,只要是父母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更不能让孩子认为只要是书(无论是什么书)上的就一定都是对的。



即便是面对我们都确定一定是权威的教材时,如果孩子对某些问题产生质疑的时候,我们都不要试图从“捍卫权威”的角度去告诉孩子“需要改变的是你”。而是要去鼓励孩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即便是孩子最终发现自己想的是错误的,但这个过程却可以让孩子思维变得更开阔、更活跃,而不是被限制住了。

鼓励孩子提出质疑并且去尝试论证自己的质疑本身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孩子钻研的兴趣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而在这些事情上,往往“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本身给孩子的收获却是最大的。



另外一个“质疑”就是不要局限于一种解题方法。

关于这点就不需要多说了,数学学习甚至是整个理科学习“一题多解”本身就是其魅力之一,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这样去做,而不是要求他们必须如何如何。

容易被放弃的习惯——难题

畏难是几乎所有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只有少数孩子会见到难题就两眼发光。

畏难本身反应的不仅仅只是孩子基础掌握不好或者灵活运用能力不足等知识方面的问题,其实还反应了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的问题。

以游戏为例,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你有发现他们在游戏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彻底放弃游戏吗?

他们可能会抱怨,也可能会发火,甚至会摔手机、摔鼠标等等,但是他们往往还是会选择“再来一次”、“再再来一次”……

因为他们真的喜欢玩游戏。



所以训练孩子面对难题不退缩的习惯的本身其实也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这不仅仅只是在解决一道难题。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先搞懂了,然后采取启发、引导孩子思考的方式一步步“解密”这道题。

我知道,看到这里有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不会”“我没时间”等等,那么抱歉了,我帮不了你,我只能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是好的,至于你自己的“难题”,我希望你也能反思一下如果我们自己面对“难题”时都轻易地放弃,如何鼓励、要求孩子不放弃呢?

都知道但是难以坚持的习惯——纠错

错题本、错题本、错题本,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但是说三十遍、三百遍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无数承认整理错题很重要的人就像知道预习很重要的一样,他们总能找到很多不去做、做不了的理由、借口……



这是一个会让很多人都承认非常重要,但又会让很多人觉得“浪费时间”。

我不想再去论证整理错题的重要性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果你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那么自己网上搜一下即可。

我这里单独列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再次提醒各位:整理错题真的非常重要,一定要坚持去落实。

你可能不知道的影响最大的习惯——作业

在当下,每每谈到中小学生的“作业”问题时,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多”“累”“负担重”等等字眼。太多的人很容易只关注了这些问题而忽略了作业本身能够给孩子带来的诸多积极意义。

不排除现实中有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中有的作业对部分学生而言是属于“低效率”“低质量”的作业,如果发现孩子遇到了这个问题,那么你完全没必要质疑“作业”,因为多数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面向群体的,我们自己不需要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不需要,即便是所谓的“抄课文”这种很没效率甚至没意义的作业对有的学生来说其实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你确认自己孩子确实不需要这样的作业时,拿着你认为孩子更需要的内容跟老师谈“替换”这件事,而不是去质疑甚至是去抬杠。

作业除了能够让孩子巩固所学内容之外,它的最大意义我认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诸多学习习惯以及锻炼各种学习能力。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会有这样的一个规律:在校学习表现好的孩子未必在家学习表现也很好,但是在学校学习表现都不好的孩子在家学习时表现肯定不好。

我们都会很重视孩子的在校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都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如何能够相信他们在学校里就会有呢?



但是如果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各种习惯的养成都能够被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高概率会更有效率。

而培养这些习惯的“载体”恰恰就是作业。

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除了个别“熊孩子”之外,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怕”老师的,这么说不太好听,那我们换个说法——绝大多数学生会把老师的说话、题的要求非常当一回事儿。

即孩子们最初对作业都是会重视的。

如果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不重视作业,慢慢他们也会变得不重视,您说是不是?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