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新高考背景下人文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以2023年全国甲、乙和新课标卷为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3144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新高考背景下人文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以2023年全国甲、乙和新课标卷为例

深圳中学数理高中 鲁爱华

大多数考生惧怕自然地理,不畏人文,因为人文地理学习起来好懂,很多问题有思路,部分答案还来源于生活。人文地理知识覆盖面广,与自然联系紧密,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训练量小。但从实际高考来看,学生本应在人文地理拿分的部分站稳脚,但由于一些题目难度提升造成答题“稀碎”、“没感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也加强了人文地理命题研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需要我们在备考时调整复习策略。

一、人文地理命题的聚焦内容

必修Ⅱ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5.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6.运用资料,归纳入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选必修Ⅱ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3.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4.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5.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6.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选必修Ⅲ

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7.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上面内容是结合考查整理的结果,并非全部内容,一套试卷中自然与人文地理考查相对平衡,知识抽样为主,聚焦教材新增内容,如服务业、粮食安全、矿产安全、海洋安全等。

二、人文地理在高考命题中的新趋向

(一)在稳定不变的基础上强调变化,区位变化、发展变化

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稳定,但人类可以干预自然,特别是通过科技可以改变自然限制。人文因素本身就具有变化性,如市场、交通、政策等。人文地理考查离不开时空背景下某一人文因素的变化、融入时代发展变化、引起环境影响变化。全国新课标卷第一组题,从馆陶县农民开始规模化养殖蛋鸡,到成为全国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最后到迁址重建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随着时间在不断发展壮大,从早期的交通区位到现在植入新元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性发展。再如,全国甲卷第二组题,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1790到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可以就近开采使用地下水,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

(二)回答人文地理问题需要自然地理知识作基础

单纯地考查人文地理试题非常少,很多人文地理问题需要考生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来回答,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体现得非常明显。这就引导平时教学,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我们不仅关注人文地理问题产生原因,还要将人文事象置入到更大的区域背景中,从自然要素的关联性入手分析。在客观题命题中,常见的形式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开考查;在主观题命题中,则要求用自然地理知识回答人文地理问题。

(2023全国甲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1)评价埃塞尔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解读:这两问题分明是在考自然地理嘛!但问题确实是人文地理内容,第(1)题,考查影响灌溉农业的自然因素,第(2)题,考查灌溉技术的作用,使得农业由季节生产到全年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没有对自然地理知识理解就无法回答问题。

答案:(1)水资源条件: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多、但季节分配不均。河湖多,地表水资源较丰(东非水塔),但空间分布不均。地形条件: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土地坡度大,不利于灌溉。(2)纬度低,光热条件能满足农作物全年生长,但大部分地区只在湿季种植作物。推广灌溉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全年种植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产品总产量。

(三)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人文地理要实现深入考查,必然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这主题一般选取工农业产品、某一服务业或交通线,通过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对这一人文主题的整体认识,解决地理问题。

(2023全国新课标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解读:试题围绕酸茶产业,先分析酸茶习俗的形成,然后探讨产业初期的销售范围,进而形成生产集中化,利用标准化生产和扩大市场,文化与旅游融合将产业升级。

答案:(1)地形起伏大,常年高温,雨、旱季分明。适宜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作酸茶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于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2)吃酸茶是当地民族特有文化现象,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北山区;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料在泰国湿热的气候下有广泛的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大部分地区。(3)采购:形成相应的专业化供应商和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企业采购,降低风险;茶叶原料集中采购,成本降低。销售:便于形成稳定的客商和销售渠道(规模较大的市场);有利于发挥品牌优势,获得市场、技术等相关信息(避免价格战)。(4)开发酸茶旅游商品,增加采茶、制茶、体验式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展示酸茶文化,加强宣传等。

(四)将教材新增内容作为考查的重点

高考对学科知识的考查是抽样,但一套试卷的焦点总是集中在气候、地形、河湖、土壤、植被、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特色主干知识上,与湘教版老教材相比,必修一新增“地球的演化”、“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海水的性质”,必修二教材新增“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服务业”,选必一新增“海-气相互作用”,选必二新增“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选必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以上内容在高考命题中都有体现,特别是选必三内容中的“粮食安全”、“水安全”、“矿产安全”、“石油安全”、“生态安全”等成为试题设计的重点。

(2023全国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威夷岛人口密度低,以第三产业为主。该岛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观测得到的数据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变化,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图示意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



(1)指出夏威夷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

(2)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观测数据未构成明显干扰的原因。

(3)说明该站观测的数据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原因。

(4)若要在亚欧大陆建设一座能够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观测站,请提出合适的站址并说明理由。

解读:试题围绕夏威夷岛的“碳排放”展开,探讨影响观测站分布的因素。实际上,本题在帮助师生解决教材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对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反映了什么、全球平均气温和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都是如何得到的”,“为什么代表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的是这个观测站?”。

答案:(1)排放总量少,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沿海)地区。(2)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较低海拔(1800米以下)区域,受信风控制易扩散。观测站海拔高于3000米,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控制,较低海拔区域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难以向观测站扩散。(3)夏威夷岛远离大陆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二氧化碳经过长距离输送,与空气充分混合,浓度基本稳定;该站观测年代早、时间序列长,能够反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4)从远离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受下沉气流(高压)控制或高海拔等角度选择合理区域,如东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

三、新高考背景下人文地理复习策略

1.注重学科知识积累,学会使用关键词表达

高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系统地掌握人文地理知识,才能形成科学的问题认识,答题时灵活运用所学,调用学科术语表达出关键词。

2.利用情境变化构建答题思维,开放性答题

在学习过程中,一般要建立答题思维,但考试的时候情境变了,答题模式就会变化,不同的情境思路就不一样。这是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地方。不能理解“为什么变”,答题时就很难跳出固化的模板。研究情境价值与变化,这形成开放性思维的关键,答题要突破定势,理解命题意图。

3.夯实自然地理知识,学会综合性分析问题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不分割的整体,无论是区位因素分析还是某一人文现象的原因分析,都离不开自然,自然因素和自然原因。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是主观题考查的重要形式,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升能力的途径

对于人文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由表及里,“看明白”不是目的,在“背景—问题—原因—措施”主线上,也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经历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探讨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提高。

5.归纳历年高考的常考点,关注教材新内容

虽然高考知识考查是抽样,但人文地理考查总分聚焦于在城市、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等问题上,我们可以整理历年高考中出现的考点,研究哪些是常考点,将其作为重点复习的部分,教材新增内容中哪些考过了,哪些还没考,要做到心中有数。

人文地理复习有固定章法可循,考查手法相对稳定,要多加总结,在训练方面要提高针对性,结合自身薄弱内容,研究解题思路,定会收效显著。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