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的备考必须补足漏洞,收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3864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Tiger

高中历史

历史真好学



01

中国近代史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1、近代中国由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近代中国从1840年起被英国用大炮打开大门以后,便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不得不一步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英之战实际上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第一次碰撞。近代中国开始了由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的痛苦过程。这个转型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及社会习俗上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首先出现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次是思想领域的变化,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成为中国变革的先声。其次在19世纪60年代有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开始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探索,虽然这次探索最终的结果失败了,但它客观上为近代中国的进步准备了一些条件;1898年戊戌变法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政治民主化的两次尝试;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近代化的努力……结果这些努力都失败了,最终这个近代化的担子历史的落在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晚清政府外交如何被迫向近代外交转型

(1)1840年之前,清朝的外交体制基本沿袭传统,即建立在浓厚的“夷夏”观念之上的“朝贡”和“理藩”的涉外制度,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涉外事务。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和翻译工作;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一些涉外事务。

(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越内江各口通商事务;1861年又设立三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北洋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事务,兼管北洋洋务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在外国的逼迫下,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各国先后派遣使臣常驻北京。到1877年,清政府也开始遣使出洋,首先在英国设立了领事馆,郭嵩焘便是清政府向外国派出的第一位使节。这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此后逐渐增多。(公使进京)

(4)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至此,内政与外交才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清政府的外交体制也逐步完备起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方面的交流。(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5)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6)伴随着外交体制的逐步完备,官员们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而且还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来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比如,在与西方国家交往中的文书格式方面,就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的定例,而是改用“照会”样式。

3、清廷近代“海防”与“塞防”之争(国防观念的转型)

1874年,清朝统治集团有过一次“塞防”与“海防”之争。清政府最终确立了“两防并重”的战略。新疆设立行省,设立台湾省、海军事务衙门,1884 年在新疆设立行省,1888 年设立台湾省,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军领导机构一海军事务衙门。这一举措体现了国防观念的转型。



二中国近代化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 阶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1)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文化领域现代化:

①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②文学:文学革命等;③史学:史学革命。

三列强侵华特征点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1840—1894 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

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2、侵华目的:主要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方式: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商品输出的要求),增开商埠,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上先用武力通过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再逼签不平等条约。

4、侵略范围:限于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5、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由蔑视、疑惧到勾结。

(二)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1、 背景: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人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瓜分世界,加紧侵略中国。

2、特征:

①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狂潮,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华制华);军事上:更多国家加人侵华行列,列强趋向联合(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 侵略范围扩展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京津地区。

(三)第三阶段:20世纪一二十年代,(从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大革命)

1、背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也是列强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

2、表现:

①扶植北洋军阀袁世凯,干涉、破坏辛亥革命,企图继续维持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主宰中国的局面。

②袁世凯死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别扶植各派军阀。

③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

④一战后,通过《九国公约》重新确定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⑤国民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的手段,在革命阵营寻找新的代理人蒋介石,并帮他镇压革命,重新确立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秩序。

(四)第四阶段:1931—1945年,(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日战争胜利)

1、背景:由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国际法西斯势力不断增长,美、英、法无暇兼顾中国,日本乘机扩大侵华战争。

2、表现: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发动七七事变,进行全面侵华战争。

3、国家:以日本为主。

4、特征:二战期间再次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美日矛盾激烈。

四其它重要知识点‍‍‍‍‍‍‍‍‍‍‍‍‍‍‍‍‍‍‍‍

1、对清末新政的认识: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问近代社会转型

清末新政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但其编练的新军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很多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回国后宣扬革命思想;奖励实业的措施有利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2、戊戌变法期间严复的《天演论》

书中阐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观点,这一观点见于达尔文的理论《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严复引进生物学的理论当时主要是出于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把自然界的规则引入社会科学。

3、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为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交通运输业和轻工业发展较快,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的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起着主导作用。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牵制日军大部分兵力,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争取了时间。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分散兵力两面作战,推动了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到战略相持阶段,为实现持久抗战发控了重要作用。

5、陕甘宁边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使陕北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任副主席(后由高自立接任副主席、代主席、兼党团书记)。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首府延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解放战争开始后被蒋介石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

【考点点拨】陕甘宁边去这个概念在模考和高考试题中国经常出现,考生要注意把握。要点是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发即可。抗战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也是这个意思。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就

即:毛泽东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时间相结合,诞生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02

中国现代史



1.抗美援朝精神和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启示

(1)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历史意义:粉碎了侵略者扼杀新中国的图谋,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扫除了任人宰割的百年耻辱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3)实质与启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和侵略本质,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从不畏惧战争,只有敢战善战,方能止战胜战。牢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经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必将赢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一五计划内容和特点

核心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I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地区;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变革相结合。

3.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

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2)民主法制建设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要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泛滥的表现,但二者的教训却不同。

(1) “大跃进”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其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风;

(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生产关系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其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主义。





5.八字方针并没有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团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八字方针主要局限在经济领域,没有推进到更高的政策层面以及政治领域,并没有彻底纠正“左” 倾错误,“左”倾错误的彻底消除是在改革开放后。

6.三线建设

(1)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2)地域范围: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3)整体认知: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也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困难。(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

7.新时期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

在当代,多边外交尤其是指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各类国际组织,或者以组织整体的名义,或者在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形成和进行的外交活动方式。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国家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局部、区域性的热点问题也往往“触一发而动全身”,带来全局性和世界性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多边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调节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牵动国际形势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有分量的一员、同时也是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对新形势下的国际问题和国际合作已无法、也不愿置身事外。无论是着眼于人类的和谐进步、还是考虑到国家的持续发展,中国都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

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至今,中国的多边外交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在外交全局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地位上升,利益延伸,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开展多边外交为我服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在增加。正像国内一些学者所说的,运筹多边外交、善用多边机制,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强国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中国已是多边舞台上活跃、重要的力量;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要进一步拓展多边外交,进一步发挥作用,还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新的努力。

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开展多边外交,使之与双边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以及公共外交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多边外交作用更为重要。

作用:

(1)为国内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

(3)显著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