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走出历史主观题答题误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3384
发表于 昨天 00:04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刊发于《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2年第3期

走出历史主观题答题误区

——以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

陈胜

主观题或称非选择题,在各级各类历史考试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分值。但是,由于考生在审题或答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普遍得分率不高。甚至,经常还会出现非智力因素失分。将2011年所有高考历史主观题汇集起来看,命题规律答题技巧,各种设问和作答的情况都出现了。而考生有代表性的问题暴露的非常充分,很有借鉴意义。

以已经公布的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和评估报告为依据,结合笔者的高考阅卷经验来分析,考生在主观题答题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以下误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规避、完善和提高。

一、审题失误

1.审错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是历史试题中采用的最广泛、最重要,但也是最浅显的一种限制。这是历史试题的学科特色的体现。但是,不少考生在审题的时候马虎大意,审错了时间限制,就审错了题意,答案也就谬以千里了。

例如,2011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第39题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这里问的是唐以后,但是很多考生没太在意,而只注意到材料二里周秦汉唐的史实,所以不由得答案也局限在了这几个时期。这道题很典型,题干只是起了引导思考的作用,材料本身并未蕴藏唐以后的信息。考生审题失误,或基础知识不扎实,从而导致这道题的平均得分很低。

2.审错主题词

所谓主题词,一般是指题干中的宾语。主题词很关键,在审清了时间后,最重要的就是看看问题的落脚点,也就是主题词了。参考答案正是围绕主题词设计的。

例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第40题第2问“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很多考生罔顾题意,答了不少属于内部原因的内容。结果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得分,还耽误了不少时间。

3.审错题干内涵

有些考生由于平时语文学习的欠缺,一旦碰到一些问题是书面语、复句或有些修辞就傻了眼。没有看懂题目的内涵,就只能凭感觉答题、信马由缰。结果,经常所答非所问。

例如,2011年高考上海卷第36题“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

“史家治史”是书面语,意思就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结果,由于很多考生没有看懂“史家治史”,将其错误的理解为政治家治理社会之类。加之题干是文言文,问题又极具概括性,很多考生都偏离了题意。

4.漏看一问

历史主观题的问法很多,有些时候题目设问并没有问号,有时题干很长,有时不是每一问的每一小问都标有分值,或者题干是先做了陈述再行设问而陈述当中就隐含了一个问题。这样,就经常会造成一些考生漏看一问。一整卷子对于他来说,满分就不是100分,而只剩下98或96分了。这种失误太可惜了,完全可以避免。其实,可以在做题前细致地看看每问小分。分值是具有提示性的,和答案要点相对应。

例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第40题第4问“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这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这里是三问,“具体体现”“国内外环境”“重大意义”,而很多考生漏答了“具体体现”。

二、答题不规范

1.要点不全

这里是指,考生只针对某一要点不断展开作答,而没有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失误,尤其是遇到题干并未直接言明要点所在的情况。

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33题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这道题实际是在问废除农奴制的原因,但题目并未明确指出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很多考生无所适从、答案不全。其实像这种题,可以按政治、经济、直接原因等,或从主观、客观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般失分就很少了。

2.没有主题词

主题词是标志性的得分点,很多时候考生答案要点可能已经全了,但是没有主题词就会使评卷老师误以为他少答了。最为典型的就是,“异同”类题中考生答案无“异”“同”字样。这会使评卷老师比较费解,不知道他答的是相同还是不同。

例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6题第1问“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很多考生没有写清“相同”“不同”,导致非智力因素失分。

3.要点层次不明确

还有些时候,学生除不写明主题词外,还不分段、没有序号等。使得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没有条理。这样,当然会影响得分。

例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6题第1问“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出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有不少考生不明写“变化”“原因”字样,而只是一大段陈述,好像让老师猜他答得是什么。其结果,当然得分也高不了。像这种情况,可以在要点之间分段、标序号,有必要时再加上句号、分号等表示并列的标点符号。一切就会井井有条,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4.表述不准确

有些考生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的定性上用词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其得分。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29题第2问“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带来什么影响”。有些考生把张之洞说成“地主阶级维新派”。例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39题第3问“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有些考生画蛇添足地写成“1997(应该是1992年)年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题目根本没问具体时间,结果有人写了还写错了,真是大可不必。类似这种低级的错误,对于历史专业毕业的评卷老师而言,是个让人看了以后很不舒服的严重问题。

5.知识点混淆

有些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经常张冠李戴,把一些重要的人物(或派别)和事件或者把一些事件与它们的背景、影响等错误联系。从而,导致大量失分。

例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39题第3问“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有些考生正好把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三件大事的意义对应反了。

6.不按问题次序答题

有些考生由于自己的行文习惯或看漏了问题而后补救,没按题干提问的次序答题。这样,很容易让评卷人误以为该生没看清题意而漏答,从而造成失分。

例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39题第2问“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题干明明先问“主要原因”后问“经营状况”,而有些考生答题的时候偏偏先答“经营状况”再答“主要原因”。如果凑巧他的卷面凌乱或评卷老师大意,很可能就会漏改。而这些问题,在评卷复查的时候还不容易发现。明明要点全了,但由于答案的排列问题,产生不良后果。要是考生估分报志愿,岂能估得准?这岂不冤枉?

为此,应该本着“先问先答,后问后答,不问不答”的原则。因为参考答案的行文顺序,肯定与题干的问法是一致的。

三、策略失误

1.盲目联系政治理论

有些考生以为答题时联系一些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的理论,会使自己的答案“增色”不少。实则不然,一段啰里啰嗦的无关理论,徒增评卷老师的阅读负担而已。

例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第2问“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有些考生简直把这道题当作政治题来答,一通内外因、民族国家、经济的决定性等等理论。这些内容看似相关,实则已经偏离了题意,脱离了事件的历史背景。实有卖弄学问的嫌疑,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2.不联系史实

做历史题讲求史论结合。有些考生不看清题目要求,空发议论、言之无物,答案不紧凑、缺乏概括性;有些考生通篇大白话,不是历史专业语言;还有些考生没话可写而企图以大话、空话甚至是口号式的语句赢得几分“感情分”。在普遍实行网上阅卷的今天,这常常浪费了试卷上宝贵的答题空间,当然也浪费了时间。

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21题第4问“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实际上答案要点只有“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多考生感到茫然,无从下手。结果尽是连篇客套话,赞美顾炎武的品德、文采甚至他的反清复明什么的,而没有联系到顾炎武最主要的思想主张。

四、细节失分

1.错别字连篇

考卷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涉及到重大人物或事件的很可能会导致失分。常见的错别字例如:“三权分立”写成“三全分利”,“董仲舒”写成“董中书”,“梭伦”写成“索轮”或“棱伦”,《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等。还有些字写得很不规范,某些老师在讲课时图省事,滥用简化字和自创字,导致学生也学会了,并且体现在试卷上。例如“资本主义”四个字居然能写成

2.卷面不整洁

有些考生平日缺乏科学、规范的训练,在试卷上滥用大括号、表格、箭头、下划线、着重号,中途换不同颜色的笔,字迹忽大忽小等。这样,既不美观而且有做标记的嫌疑。再加上网上阅卷实行的是切块扫描,有些答案你答错了地方,就是画了箭头评卷老师也看不到不分属自己所改题目位置上的字迹。历史试题作答时,应当看清题意,规划好答题空间,用陈述性语言表述。

3.字迹潦草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字迹潦草,在当今中学生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想一份字迹难以辨认的试卷,怎能获得高分。什么叫“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份考卷如果做完了,答案切合题意、要点齐全、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又有一个整洁的卷面,才堪称杰作。对评卷人而言,评阅这样的试卷无疑是一种享受。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试卷的出现。

总之,高考试题意义重大,所以命制的极为严谨,改卷又极为严格。避免种种失误,走出各个误区,提升历史主观题答题水平,将是包括所有师生在内的广大高考参与者的福音和制胜“法宝”!

作者简介:

陈胜,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会员,文化学者、TEDxZhengzhou演讲嘉宾、大型纪录片《河南历史文化博览》解说嘉宾,曾数度亮相河南电视台、郑州教育电视台等。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长于散文、诗歌、历史传记创作和隋唐史研究。已出版新人文历史读物《大隋雄主杨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唐风烈烈》(郑州大学出版社),传统文化微读本《揭秘中国古代科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诗集《往年他岁》(郑州大学出版社)等。另有100多篇历史教学论文(30余万字),发表在全国各大刊物。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