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解读高考地理命题思维,灵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913
发表于 2024-8-26 13:03:23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从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题材选择、设问、答案设置三个角度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从教材 (以人教版为例) 、教师、学生角度反观教与学过程中与高考命题之间出现的差异, 尝试实现高考命题思维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

一、地理高考试题选材的特点1. 考查的区域较小。

每一组高考题都可以看作一个问题研究的课题, 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研究能力较弱、研究时间偏少、研究资料偏少, 因此在地理高考题组的选材上具有小尺度的特点。小尺度的区域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的是高考立意。大尺度的问题是教材中所讲基本原理和规律, 体现的是知识的掌握, 而不是考查能力。

2. 选材贴近学生生活。

由于不管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生活经验大部分来自老师、同学、家长和网络, 具有狭窄性, 教师眼中的常识, 在学生眼里可能是很新的知识。因此高考命题时如果出现陌生的概念或者情境, 命题者都会解释得很清楚, 这样带来的弊端是不仅增加了考卷的篇幅, 还增加了考生的阅读时间, 考试难度难以把控。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 不仅可以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要求, 还可以减少对情境的过多阐述, 减少考生不必要的阅读时间。

3. 考查区域中的特殊现象。

高考题组往往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呈现, 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就是生活中一些特殊现象或者一些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视的现象。

4. 考查教学中理所当然被忽略又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

高考试卷总有一种让地理教师跟不上脚步的感觉, 明明感觉已经摸到高考的脉搏了, 但是考卷一出来, 总会让地理老师们很意外, 不过过后仔细分析又能感觉考题都在情理之中。

5. 选材中植物和动物的题材较多。

地理核心素养可分为四个部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动植物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能较好地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二、高考地理试题设问1. 从整个题组看, 设问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

整个题组的设问大多为2~4个小问题 (选考试题除外) , 而这些问题是有内在逻辑关联的, 一般围绕一个中心词, 逐层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同时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2. 从单一设问上看, 设问的切口较小。

小切口的设问更能穷尽考生的思维, 能力水平能够区分开, 大切口的设问往往考生一看到问题脑海中就会快速浮现出答案, 思维的区分度较低。

3. 逆向设问。

在地理高考体中, 部分题目体现出与教学思维方向相反的设问方式。

三、高考地理试题答案的特点分析

高考题中的答案是根据题材所给的地理信息, 结合设问中的行为动词、关键词、限定词, 按照一定逻辑思路设计的, 设置的答案具有简洁、明了、逻辑关系清楚、思维链较完整等特点。

四、基于地理高考命题思维的高三地理教学现状分析1. 教材与高考考题的差异, 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为例。

教材编写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列举典型的案例编写的, 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最可靠的依据。然而由于教材面向的群体是多样化的,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材讲解的是最典型的案例、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 培养的是课标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 因此教材所选的案例一般区域尺度较大, 注重案例与地理原理和规律高度契合, 增强教材的说服力。高考考题考的是学生对问题材料的理解和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考题的材料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特殊的案例, 区域尺度较小, 要求学生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所给的材料分析具体问题。因此, 在使用教材时应该结合课标和高考考纲要求对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最好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

2. 教师知识本位思想与高考能力要求的矛盾。

教学中心放在知识的传授上, 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把夯实学生基础作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某些教师长期以来的观点是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1]。教师认为, 只要学生掌握好了教材的基础知识, 学生就可以顺利解答试题, 所以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知识的推导方法, 甚至总结出高考综合题的答题模板。而在高考命题中, 更加侧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甚至某些高考考题会给出学生在教材中没学过的新概念, 以此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 学生学习方法与高考考查方向的矛盾。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学习任务繁重, 因此学生更加侧重思维的结果, 忽略思维过程的重要性, 例如做考卷和练习时, 只关心是不是答对了, 如果答对了就不管它了, 很少有学生会关心解题的过程是否出现问题, 如果答错了, 学生只是简单地看看参考答案, 或者稍微背背正确答案, 或者问教师参考答案是怎么来的, 较少真正反思思维过程。这样做导致学生认为答错的原因是对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者考题的情境材料是自己不熟悉的或者自己太粗心。另外, 为了追求更高的成绩, 部分学生因题海战术形成了思维定式, 看到熟悉的材料, 就认为这类题目曾经做过, 答案理所当然是以前答过的那个。此外学生的思维定式还体现为习惯于顺向思维, 逆向思维类的题目答题困难。高考试题命题本质上是把学生思维过程分步骤加以引导和考查, 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 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结果。

五、高考地理命题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1. 适当增加学生课题研究活动。

高中生已初步具备课题研究的地理基础知识, 心理和思维相对成熟, 适当增加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活动, 有利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更重要的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高考要求的各种能力。而目前部分地理老师认为地理知识应用很简单, 只要在课堂中联系实际就可以, 这种简单的联系实际上较浅的应用, 课题研究则不同, 它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性, 教材所设计的问题研究与学生生活难以密切衔接,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 而应该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 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小课题的研究效果较好。以下是笔者曾指导学生利用“雨水花园”和“海水淡化原理”对校园污水进行处理的案例《永春三中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设计探究》。小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理论基础, 二是可行性分析包括自然条件分析, 、现有可用基础设施分析、资金来源分析、政策, 三是系统设计, 四是废水循环系统工作原理及模型设计, 五是评价废水循环系统及后续改进方案介绍, 最后指导学生用WORD绘制出永春三中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示意图。这篇小论文获得了泉州市第二十三届中学生优秀乡土小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

这个课题的理论基础是水循环原理,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大的生活背景中, 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由于高考命题的原理和课题研究的过程相似, 经过课题训练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高考命题原理和命题方式的理解, 更容易理解高考要求的各项能力, 同时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较好的锻炼。

2. 培养学生地理试题命题能力。

指导学生训练命题能力,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高考题的命题原理, 明白高考题的设问是根据材料的哪些内容设计的, 理解设问和答案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 既训练学生更加精准地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另一方面通过命题, 学生答题的语言更加规范和严密,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经过笔者多年的探索, 总结了以下几点效果较好的经验。

一是命题素材来源, 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是优秀的乡土论文, 这些论文都是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 选题都来自学生的生活, 方法都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的选材与高考题的选材特点相似, 并且泉州市已经举办过23届的优秀乡土小论文评选, 每届都有约130篇获奖的乡土小论文, 选材来源较丰富;第二是来自于高考真题, 例如可以将高考题中文字和图文材料丰富的选择题指导学生改编成综合题, 反过来也可以将综合题改编成选择题, 还可以就选择题和综合题本身进行拓展延伸出题;第三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一些特殊现象, 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分享, 搜集资料从而获得题材, 例如美丽乡村的建设, 较细心的学生或发现某些区域开始建设美丽乡村了, 但是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 为什么要选择那个区域, 建设以后如何管理等问题都好奇,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查明问题, 最后展示成果就可以用命题的形式出现, 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和命题的能力, 又可以增强参与命题同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未参与命题的学生也获得一次良好的答题训练, 教师在总结分析时可以提出这组命题是否合理, 还可以怎么命题, 让答题学生反过来考一考命题的学生, 一举多得。

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设问,高考题的设问都是一句不完整的陈述句, 加上答案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语句, 学生刚开始命题时, 很难做到这点, 教师可以从要求学生以设定行为动词 (分析、简述、阐明、说明、判断、比较等) 为语句开头, 并为学生讲解这些行为动词与设置答案之间的联系。例如简述农业区域因素与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 (以交通条件为例) , 简述只要回答“交通便利”即可, 而如果行为动词是分析时, 则应该回答出为什么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对农业有何影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限定词的设定, 例如区域尺度的限定、时间的限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设置关键词。例如影响, 可以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对本区域的影响、对相关区域的影响、对现在的影响、对未来的影响等。

三是答案的设置,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行为动词、限定词、关键词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答案设置, 本质上这也是学生自我解题的训练, 是训练学生命题最难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这设置答案往往会出现自出的题目自己都解答不出来的现象,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设问中涉及了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将命题素材补充完整;第二是学生设置的答案冗长烦琐,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设置行为动词、限定词、关键词, 进一步压缩答题的空间, 然后再对答案的逻辑思维链进行修正, 最后对答案语言进行删减, 力求简洁到位。

3. 拓宽加深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

无论是乡土小论文, 还是命题训练, 都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素养, 其中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是以上两项活动的基础, 教师讲解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应适当按照“5W” (when、where、what、why、how) 进行拓宽延伸, 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 可以从什么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在何区域、何时落叶、为什么会落叶、落叶的树种对生活有何影响等角度进行讲解。

End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