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跟大家推荐一本书:《思考在左,行动在右(透视心理文化与人的本质)》。
这是一本严肃的非虚构类书籍,哲学研究或心理研究大类的通俗读物。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简介,也许会喜欢。即便对心理学不感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为休闲书籍,碎片化阅读也是完全没问题的。偶尔翻翻,东一页西一页翻翻,不用挨着阅读,总会有收获。
这书没什么实用价值,能为大家提供点精神安慰就很好了。有人说那是心灵鸡汤……ennnn……其实我认为那是哲学,没事,鸡汤就鸡汤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名有点烂俗,请大家忽略书名。《思考在左,行动在右》这个书名是出版社取的,是为了迎合市场。不是出版社老师取不出更好的名字(原名《文化与心理》就是最合适的名字,但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书,注定卖不出去),关键是类似的书销量更好,没办法。现在纸质书市场非常不好,卖不出去是常态。能否取悦读者,决定了出版社能否生存下去。对我来说这本书赚不赚钱无所谓,但对出版社来说,他们要靠这个吃饭,亏本了他们比我着急。所以即便作者自己也不喜欢这个书名,也不得不妥协。
透视心理文化与人的本质——这个书名副标题其实是出版社几个老师对这本书的印象和评价,不是我自封的(我哪里有本事看透什么本质……)。他们对这本书印象还行,那是他们愿意出版这本书的原因。这个副标有点过誉了。一个作者不应该如此自夸,但是,出版社老师也有谬赞的权利,如同读者有批评的权利一样,所以我也没有反对。
出版这本书的编辑老师很看好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标题,废了很多心思。他们都是从业几十年的老编辑。一般不会走眼的。现实是这本书销量很不好,完全没达到预期。编辑老师说主要是大环境不太好,人们不太愿意花钱买纸质书了。喜欢读书人也都只买名人的书,名家的书,还有名著,不像过去市场那样包容。现在读者都不愿意尝试不太了解的新书,这可以说是买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大趋势下另一个明显的特征了。
中秋节期间陪同朋友在老家的河边钓鱼。无意中谈到了我出版的那本书。不知道我们从何谈起的,朋友说了一句:“一个作家,自己的作品是个什么水平自己难道没数?”我想了想,回答说:“我敢说任何一个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评价都是极高的,不然他不会出版。你可以认为作家都有自恋情节。比如我就很喜欢我的那本书,我自认为它是最好的书。但我的理性告诉我,它是不是一本好书,不是取决于我自己的评价,而是取决于读者。”
这本书初印1000册,目前卖了不到100本。不是卖朋友的人情,是真的卖了一百本,但也只卖了这么多。书里有很多小错漏,有些插图也没画好,我好想在第二版的时候能修改一下。
希望大家能支持我一下,以后我才可能会有更优质的书籍出版。出版这本书其实我一分钱都赚不到,我不在乎,因为我有更大的野心。等这本书销量达标了,下一步我才有申请到top出版社公费出版的机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