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分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4104
发表于 2024-9-11 01:03:55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分析

滕州市洪绪中学 刘勇



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个部分,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积累与运用”共26分,使用一个主情境“何谓中国”组合题目,包含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语言运用、名著阅读、诗文默写等考点。“阅读与鉴赏”共44分,包括“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其中,古诗词阅读分值为6分,文言文阅读为14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11分,现代文阅读为13分。“写作”部分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这是的好地方》,分值为50分,仍以“何谓中国”为命题关键词,这样的一个半命题作文,既避免了考生选题时的纠结,也降低了使用套作的几率。

一、情境化出题。随着落实新课标、践行新课堂的深入实施,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就已经进入“情境化复习”了,语文中考试题、模拟试题也是“情境化出题”了,进而也催动了许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也嵌入了“情境化”,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情境化”的功劳。所以出题者动用了许多文化团体、文化传承作为媒介,让学生即时入境,即时入题,同时拟出了诸如小语、小文、小齐、小鲁等等的小朋友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合作、探究学习任务。

这些题目中最有现实意义的莫过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与宣传、应用文的写作与修改等,这在试题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运用得十分普遍和有效。202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围绕“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一政治元素与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文化中国”优秀作品征集、“艺术中国”展览、“书香中国”名著阅读交流、“青春中国”薪火赓续活动、“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这“五个活动”在“何谓中国”主题的统一引领下,就如同公开课、示范课堂上的“教学环节”工整而优美地展现在卷面题头,然后把“积累与运用”知识考点贯穿始终:拼音、汉字书写、语句仿写、成语使用、语病修改、名著阅读、海报宣传、新闻采访、古诗文默写、古诗文朗诵等,并把读图、读表等穿插在文字阅读当中;开卷“小阅读”题目设计的是诗歌阅读,传统文化是把戏曲、书画、音乐、建筑等融为一炉,综合考查学生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其中,名著阅读考查《西游记》和《红星照耀中国》,都要求结合原著内容回答问题,不精读原著是很难做出圆满答案的。

但同时发现,这些“情境化”出题方式如果运用不当,会增加阅读量,扰乱学生的正常做题思路。因为归根结底考查的落脚点还是那些知识点,“情境化”就如同给题目加了个如花的“噱头”,如某些公开课、示范课上的“情境化”而有始无终,考试之后学生是不会记住那些小语、小文、小齐、小鲁等小朋友的,反而增加了考试的“笑料”。

二、非课本化出题。近几年来语文的“课外化”出题已成普遍,2024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统一命题更是体现了这一主导倾向,课本上还仅存有6分的“古诗文默写”,其它皆是课外。这一方面避免了“猜题”“估题”现象,另一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面对新的文字、文稿、文章,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筛选、提取,运用、鉴赏,启示、生成等能力,并逐步向高考并轨。

作为语文考试重要内容的“阅读与鉴赏”,2024年山东省中考语文试题很有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阅读文本全部取自课外,但与课内知识联系紧密,提及的课内文本有《木兰诗》《使至塞上》《答谢中书书》《陋室铭》《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望岳》等。当然,一半课内文、一半课外文相叠加,还是一个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阅读与鉴赏”题,不论是文言诗、文,还是现代文,课内文要典型而有价值,课外文要有文采有意义,然后找准比较的“点”相互叠加,定能体现出命题的艺术和价值意义,让学生在语文的美感欣赏和精神的认知愉悦中完成考试任务。

二是试题命制角度灵活,没有将题目固化。比如文言文《王公政教》题目,涉及传统文化知识虚词实词、断句、内容概括与分析等考点,并提供了释词支架,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题目呈现方式有所创新;非连续性文本以“饮食文化”为主题词,题目灵活,其中还有填补思维导图的试题,这些题目不是仅凭“和原文比对”就能做好的,难度显而易见;完整文本阅读是一篇散文《泰山之春》,考查的知识点有重点词语理解、表达方式、语言品味、语句鉴赏、短视频拍摄场景设置等,特别是短视频拍摄场景设置与选择,具体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非课本化出题”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同时有它的弊端,过度使用之,会偏离“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即“所学非所考”“所考非所学”,破坏了对语文教、学、考的美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与考试的“反感”。

一是所选课外古诗词和非连续性文本,典型性、艺术性、文学价值均不如课本课文。为了让学生估猜不到所考文本内容,所选内容往往是非名作者所写的非名篇,有的古诗词在“唐宋诗词选”中就查不到,有的文言文出处太偏僻,怀旧类现代文学生根本没有体验,所选篇目文学美感不高,文学价值一般,学习与考试的意义不大,考场上学生做过题目以后也往往是“食而不知其味”,更不用说得到语文滋养了。

二是不能巧妙地与课文勾连,从思想意义、艺术手法上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得到深刻而有效的语文素养提升。再加之过多的图、表、数字等非语文元素,仅从卷面看就缺少语文的美感,由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等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更没有语文“整篇”的美感,远不如考查整篇的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等来得有考试价值。好的考题,既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让学生在思想意义、文学艺术、审美创新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很好的滋养和提升。

三、开放性写作。半命题材料作文《这是的好地方》,仍然紧扣“何谓中国”主题系列活动命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深切感受到:这就是美丽的中国,是生我养我的热土;这就是可爱的中国,是我们扬帆奋进的好地方。

从审题立意看,先补充完整题目,那些引发了联想和回忆的地方,或许是一位故人、一件旧物,承载着对故地、故人、故物的回忆;还可运用修辞进行抽象补题,所补的词语就决定着文章的立意,富有比喻义、象征义的补题会收到“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的效果。从材料选择看,具体场所,书籍阅读,爱好特长等,“好地方”可以是某个景点,也可以是某个角落;可以是某个娱乐场所,也可以是某个学习场所。从谋篇布局看,开头可以简洁入题,也可以开篇描写景物;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小标题,可以运用段首句,也可以采取一事(一地、一景)一议(一抒、一结)的形式;结尾总结加升华,形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通俗点说,《这是的好地方》是一个很普适、很接地气的作文题目,是一个对所有考生都很友好的题目,优秀生、良好生、潜质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沿海、内陆、山区、农村都有东西可写,学生有话可说,距离学生生活很近。初中生作文,就要求真情实感,贴近自己的生活体验。同时也体现出写作的思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四、语文命题建议。如今教育的重大问题在于教育评价上出了问题,不合理的评价导致畸形教育的发展,而且愈演愈烈。考试评价就是一个很前沿、也很终端的教育评价,考试评价不能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语文考试评价更需要人文化、人性化,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查,考查“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就可以。

“听”考查听读、记忆、表达,播放录音或朗读,要求学生听出层次,听出中心词句,听出思想意义,听出艺术彩点,然后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考查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素养。

“说”考查即兴演说,拟定一个或多个主题词,选其一进行现场主题演说,或讲故事,或发表观点,或陈述体验,或抒发情感,考查出“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素养。

“读”考查学生的朗读与朗诵,指定文篇,运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读诵出情感与审美,读诵出品位与创造,形成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考查出“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素养。

“写”即现场作文。既看书写,又看章法;既注重思想价值,又注重艺术表达;既考查出家国情怀,又考查出责任担当。考查出“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素养。

这样,全面考查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形成用素质教育的过程得出素质教育的结果的新局面,而非用应试教育的过程得出素质教育的结果,或者用素质教育的过程得出应试教育的结果。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