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2024年上海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313
发表于 2024-8-28 10:02:16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海高考历史

1.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

(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____。(单选)()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_________。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_________。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_________。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____。(单选)()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书省D.广州十三行

(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____。(双选)()

A.外部需求B.军事扩张C.技术传播D.工艺精湛

(二)瓷器影响世界

(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____。(单选)

A.工厂制度的确定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D.殖民活动的兴起

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釉上彩中国乐师像(18世纪)

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影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6)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其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多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________。(双选)()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2.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11世纪以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一)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将下列“史事”与“结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史事结果

(1)城市自治

A.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2)文艺复兴

B.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宗教改革

C.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王权强化

(4)商业革命

D.奠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5)启蒙运动

E.出现独立民族教会并助力资本主义成长

(6)资产阶级革命

F.引发欧洲商业格局的重大变化

(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2)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或为“有地产的穷人”。“有地产的穷人”意指________。(双选)()

A.农民失去地产B.土地贵族贫困

C.穷人获得土地D.教会财富贬值

(3)财富向新兴阶层转移,促成了与传统不同的财富观念。概括下列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待财富的。

材料一:圣·伯尔拿曾说:“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因此,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苏]古列维奇《中世纪的文化范畴》

材料二:波焦·布拉乔列尼说:“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

——王挺之等《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都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主要表现为________。(双选)()

A.贸易中心的转移B.货币、信贷的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

(5)西欧社会实现转型的标志有________。(双选)()

A.理念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政治上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D.经济上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6)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____。(单选)()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

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

3.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新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片》1867年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试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2)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变患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钢》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4.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唐)杜佑《通典》

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愚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________。(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

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

(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









【1题答案】

【答案】(1)D (2)①. A ②. B ③. C (3)D (4)AD (5)A (6)AC

(7)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过程。中国古代瓷器输出不仅是一种商业交易,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瓷器作为文化交流载体和媒介,丰富了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发展。中国瓷器深受海外人们的喜爱,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且出现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现象,西方学习中国瓷器文化过程中进行了想象和重构,推动文化发展。中国也借鉴了西方文化,丰富中国瓷器文化。

【2题答案】

【答案】(1)(1)与C;(2)与A;(3)与E;(4)与F;(5)与D;(6)与B(2)BD

(3)材料一是从中世纪教会的角度看待财富的;材料二是从人文主义者的角度看待财富的;材料三是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待财富的。(4)AC (5)BC (6)B

【3题答案】

【答案】(1)功能:定位事件;解释历史;评价历史。

意义:发挥了解释历史的功能,有利于探究晚清教育改革的原因,了解晚清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变化:解释历史的层次逐渐深入,增强了历史研究的全面性;从微观历史向宏观历史转变,历史研究视角更加深入。

价值:揭示了晚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增强了晚清教育改革历史研究的深度;通过时间线索把握晚清教育改革的大事件,由点及面凸显全面性;运用多个时间的历史史料,增强了对晚清教育改革研究的客观性。

(3)差异:①认为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与民国时代的积极态度不同。②认为晚清教育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革命和立宪运动。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晚清教育改革,更具有客观性。

原因:时间尺度之伸缩,可用于评价历史,三则材料作者依据自身时代体现了不同的评价标准。①作者处于民国时期,对封建王朝持有革命的态度;②作者处于20世纪70年代,评价晚清教育改革时侧重其进步意义;③作者处于21世纪,历史研究中运用了唯物史观,评价较为客观。

【4题答案】

【答案】(1)CD (2)特点:目是为了整顿吏治,维护统治;监察方式是大事廷辨,小事奏弹;以轻制重。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3)教化作用:主要是传递文明礼仪;教化人们的行为;凝聚社会力量。

法律作用:主要是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4)论题: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既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但后期也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转型。

阐述:传统中国在数千年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这套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适应了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需要,但后期也阻碍了社会了的进步,不利于社会转型。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制度、监察制度、官员管理制度、法律与教化制度等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古代中国成为领先世界的封建文明。但后期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也成为阻碍社会了的进步,阻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使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皇权达到顶峰,封建治理模式走向僵化腐朽,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进步思想的突破,阻碍中外技术的交流,最终阻碍封建社会的转型,使中国落后于西方,逐渐沦为西方世界的附庸,开启近代百年屈辱史。

拓展时空视野启迪学史智慧

2024年5月6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历史等级性考试顺利举行。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试卷进行深度评析。专家一致认为,试卷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严格贯彻课程标准和命题要求,以生动而真实的情境拓展习史路径、涵养研史方法、提升学理认知、内聚价值理念。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

一、融汇中外,贯通古今,拓展历史视野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既是由点而线,由线而面;也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综合题的主题及设问逻辑,以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的视野,侧重考查考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能力。“瓷器的全球流动”,选取瓷器这一古代中国物质文化载体,把中国史与世界史、古代史与近代史相互整合,通过中外文化交流的不同历史面相,引导考生从全球史的视野,理解与把握文化传播、融合的具体路径与机制,感悟文明互鉴中中华文化的世界贡献和影响。“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以西欧商业贸易的复兴为切入点,把商业贸易推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嵌入中长期历史过程,将西欧社会转型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引导考生在历史视野的变换中,逐步深化全面地认识历史。

二、明察史事,启发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试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历史情境中拓展学思路径,涵养研史方法。“瓷器的全球流动”,通过地图、文献、图像等多种史料,呈现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变革,勾连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的整体运动,考查考生从史料中辨析史事,从史事中解读史情的能力,把具体史事与中外交通史、贸易史、外交史、文化史整合成一张有机的历史之网,引导考生观一粟而知沧海,察细微而识大体。“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立足唯物史观,把商业贸易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制度变化等勾连起来,引导考生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以晚清教育改革切入,提供了标志性时间节点和不同时代的学者评价等文献史料,从定位史事、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等角度,引导考生理解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三、聚焦内涵,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试卷聚焦育人内涵,充分挖掘历史学科育人素材,试题以中国贡献和文化自信为立意,厚植家国情怀。“瓷器的全球流动”引导考生认识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在全球流动中与不同文明相遇,在交流、交融中影响了世界。经由中国文化世界性贡献的体认,培植文化自信。“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透过文献史料与学术研究成果的铺陈,引导考生从官僚制度与监察制度、法律与教化等不同视角,对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进入深层次思考,进而对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制度设计、实际运行机制及其智慧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引导考生认识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内生性、连续性和独特性,以及其所具有的范式意义,并由此延展出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来路的追寻。

整体而言,试卷的主题立意和设问导向,均以历史学科特征为基础,以学科育人为引领,侧重考查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对教学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