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依托活动融入课程传承文化———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073
发表于 2024-9-12 14:03:36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切入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近年来,我们课题组集中力量进行了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一、缘起背景———让传统文化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1.中华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国家各部门相继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融入国民教育中。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学科重头戏。基础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是母语学科,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新投入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也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篇目,更注重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3.中华传统文化是学生重要的精神滋养。学生成长需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正确引导价值取向。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内容架构———“传统文化”与“语文素养”双线统整

基于语文学科本体性质、学生学习已有水平基础、现行语文教材,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将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对接,使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交融,不仅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1.聚焦文化,萃取内容,融合对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分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内容。其中“核心思想理念”主要分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传统美德”分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中华人文精神分”分为“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和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与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根据这些文化主题,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开发了《主题古诗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华经典主题文化》三本教材,将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对接。如《中华经典主题文化》中精选了“龙、鹏、马”等十类经典主题文化,这些主题文化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



2.学情视角,有序编排,纵向推进。语文学习有其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古诗词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学生经常诵读,为此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中的《主题古诗词》教材的学习贯穿三个学段。《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则面向第二学段学生,内容包括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和相关学生喜欢的古诗词、小古文、童谣儿歌、经典名篇等。山、水、月、梅等事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中华经典主题文化》从文化起源、历史印记、经典回放、生活撷萃四个板块进行教材编写,面向第三学段,便于学生学习。

另外在主题学习中,课程教材内容编排也体现有序性。如《主题古诗词》每一主题包括“跟我学习吧”“一起诵读吧”“试着用用吧”三部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每一传统节日的内容都依“让我找到你”“让我了解你”“经典齐赏读”“活动齐参与”的顺序展开,呈现由浅入深推进。

3.明确要素,有的放矢,提升素养。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坚守语文本位,学习内容指向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每一项主题的教材内容都有与之对应的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如课程在“核心思想理念”中“讲仁爱”内容选取上,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都有对应需要训练的语文要素,其中“爱国情怀———碧血丹心终化长虹”这一主题侧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学习,“端午”这一主题主要是复述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推进———创设“学习活动”,使学习迈向“结构化”

学习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其目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经典作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语文素养。课程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活动,展开学习过程,使学习呈结构化,以求换一种方式学习和运用语言。

1.活动指向语言学习,衔接日常教学。学习活动的创设立足语言实践,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如在《依依惜别———诉不尽的离愁别绪》一课创设“请学生读一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古诗与现代诗歌表达上的不同特色”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群学《芙蓉楼送辛渐》《山中送别》《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代送别诗,发现古代诗人在送别诗中都是借用某一形式来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接着比较学习《再别康桥》。在反复品读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古诗有着固定的诗行和固定的体式,语言凝练押韵而有节奏感,抒情含蓄而意境深远。

同时,学习活动的创设有机整合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相联系。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延伸开展课程中《春节》《除夕》相关学习活动,学习不同作家对传统节日的写作手法。如学习“兰”文化时,让学生运用平时习得的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提取并处理信息的方法,制作“兰艺”发展的图谱表;整理写山的诗词时,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制成图表或设计思维导图等。

2.活动融入时代语境,与之同频共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学生生活和传统文化对话的共振点,结合当前时代需求,把传统文化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展现出来。如根据《中华经典主题文化》中学习活动的形式,引领学生开展搜集调查家乡的杨梅文化、石文化,设计家乡文化资料卡、制作文化书签、设计创意盆景等学习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传统文化自然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还比如请学生结合端午节后自己的感受或是学校开展的活动来编写、发表一条微博,春节期间学习编写祝福语和拍摄有关春节的照片,通过微信朋友圈发送出去。这些学习活动就使传统文化生动地呈现于生活之中。

3.活动纵向展开过程,体现学为中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一种慢的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展开学习活动的过程,使学生亲历学习。首先,要使学习过程有效,就必须科学地细化学习目标,确定各阶段学习的子目标,从较低层次目标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使学生循着目标拾级而上。如《“鹏”文化》一课学习目标为“对‘鹏’文化形成较为清晰而有条理的认识”,这足可以将学习目标分解成5 个子目标,即整理归类“鹏”文化资料—交流传说中的“鹏”文化并点明意象—厘清诗词中“鹏”包含的情感—发现成语中“鹏”包含的情感—明确方法展示“鹏”文化,使每部分的学习有目标,学习活动呈螺旋上升、渐进的态势发展。

其次,注重学法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方法,将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不需要教”的地步。如在达成“明确方法展示‘鹏’文化”这一目标中,把“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分为“扶—放—迁”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着力于方法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以此来让学生感知鹏与人名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阶段,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运用学习方法深化学习鹏与深圳别名“鹏城”的深层联系;第三阶段,内化迁移,让学生独立运用鹏的象征意义来设计相关的建筑物和器物,以展示“鹏文化”。学习活动三个阶段的递进展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还学于生”。

四、学习评价———以评价推动学生学习二度提升

学习应重视评价,没有评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在学习评价上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以评价二度提升学生学习。

1.聚焦素养,凸显语文元素。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坚守语文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进行各有侧重的评价。教材《主题古诗词》的学习重在评价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在一定语境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主要评价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华经典主题文化》则评价学生对代表性事物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实践展示,亮出学习成果。课程在进行各有侧重的评价基础上,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以展示学生课程学习素养提升情况。《主题古诗词》学习中组织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化”诵读活动,学习《中秋》一课时为中秋联欢会设计体现中秋文化的节目并写一段串词,在《“月”文化》学习中让学生讲一个跟“月”有关的传说故事给伙伴听或在班级举行“传说故事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素养。

3.日积月累,记录成长瞬间。开展学生自评,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册”。除小学第一学段由师生、家长合作设计之外,其他学段由学生自主设计“成长档案册”,包括档案册的名称、封面、具体存档的内容分类等,体现语文元素。成长册主要存档的是学生在自我评价基础上梳理出的课程学习中的课堂亮点、创作的优秀诗文、趣事乐事等,还有参加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成果作品等,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就感。

五、建设成效———文化传承与素养提升和谐共赢

1.语文与文化契合,完善了课程结构。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立足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教材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契合点,与各语文要素有机对接融合,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相交融,分各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学习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认识,同时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以学习活动推进,让学习真正发生。课程的教学实施树立“学为中心”的理念,把教学的过程组织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确保课堂上学生大面积参与学习活动的环节和时间,并细化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明确的学习要求,自主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还与新时代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传统文化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

3.聚焦语言学习,变革评价提素养。课程在学习评价中避免过多停留于思想道德概念和知识层面,不使学生只记住口号式的道德词汇。学习评价指向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学生的实践展示和学习过程成果的梳理来呈现,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在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使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本课题系2017 浙江省重点教研立项课题(Z17010),本文由课题组成员黄远国执笔】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