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专家点评!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权威解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3624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目已经结束。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对语文试卷进行了权威解析,和小编一起来看!



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特点

稳中求进,回应语文课程改革

(北辰)

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试卷结构、题目类型和难度等方面保持稳定,在素材选取、试题呈现、问题设计、能力考查等方面,落实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与新要求

一、坚持价值引领,落实育人目标

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以积极、健康为基本原则,秉持“评价即学习”的命题理念,引领学生在成长的关键节点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思自己做人做事的情感态度。

(一)体现重大主题教育的基本要点

202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系列文件,对重大主题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试卷选材或直接使用重大主题教育的材料,如古诗中的爱国情怀、写作题涉及的粮食问题;或在材料中融入重大主题教育的导向,如基础·运用部分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议论文材料中使用了与国家安全教育相关的论据。

(二)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对身边的文化生活、文化现象的观察、思考有助于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基础部分的选材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空间的建设思路与成果,让学生看到历史和现在,思考未来;古诗文默写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芒,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涉及汉字书写教育,引导学生探索如何用科学的方式继承文化传统;现代文阅读让学生看到前辈学人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和做出的努力。

(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需要面对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试卷选材能够起到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

基础部分的情境和作文(1)的导语呈现了未来社会需要的学习方式;古文体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非连续性文本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现代文阅读表现出做人做事交友的端正态度;议论文写出了国家战略方向与培养计划……都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用什么方式学习和生活,启发学生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体现改革方向,助力“教与学”的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学科教学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学的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试卷的题目设置充分体现出这一理念。

(一)用真实的情境提高学习投入的水平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也需要在情境中展现。试卷中的情境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更好展现自身的语文素养。

基础部分整体设置日常生活情境,以增加学生完成题目的代入感;试题部分设置跨学科学习情境,提示学生调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鉴赏设置文学与文化体验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

(二)用作答要求提示学生关注思维过程

学会思考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试卷在题干中明确给出了作答的过程性要求,提示学生用高质量的思维过程保证高质量的作答。

名著阅读的要求明确了答案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因实出虚,立足整体内容、具体情节展开分析。现代文阅读的题干设置给出了作答过程,提示学生先理解再赏析。议论文的选择题提示了分析角度,提醒学生关注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凸显这些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给出了提高“教与学”质量的方向。

(三)用教材内容强化教材的指导意义

教材不仅提供教学资源,也提供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用好教材是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试卷在多个方面落实“回归教材”,以强化教材的指导意义。

基础部分的试题完全对应教材的知识系统;古诗文默写、鉴赏均直接使用教材选文;文言文由教材选文引出课外文段。多道题目直接使用教材练习系统的表述方式。作文题(1)的导语“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引用八(下)第五单元的单元说明,考查点源自该单元的写作活动要求;导语提示的内容“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涉及《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乡下人家》《詹天佑》《中国石拱桥》等小学、初中学过的课文,意在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打开写作思路。

三、坚持素养立意,落实课标要求

科学的命题理念是提高试题质量的基础。2024年,进一步完善了测试框架,增加了测试文本类型、测试题目功能,为命题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整体分布测试内容,准确定位题目的测查功能

试卷整体结构与2023年保持一致: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在考查要求上,试卷考查识记、理解、评价等认知能力,确保试题测查方向符合设计意图。精心打磨题干表述和作答要求,使之准确呈现测查要点,充分发挥测查功能。

(二)反复打磨试题语言,准确呈现文本信息和作答要求

试卷选用的现代文是名家写名家的经典文章,但跟学生熟悉的文学类文本语言表达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异,经过反复打磨,文本能够以“友好”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命题点的语句保持了文章原貌。试卷选用的议论文涉及国家战略问题,需要充分研读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按照初中议论文的教学要求打磨文字,以便学生能够尽快和文本建立关联。

在题干的表述上,本次命题优化了基础·运用部分对情境的表述,细化了简答题的作答要求,丰富了作文导语部分的语言内涵。

(三)依据语言运用的具体要求,兼顾限制性和开放性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严格的使用规范,文学语言在规范性的基础上还要体现灵活性和创造性。试卷依据语言运用的具体要求,平衡了试题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关系。

试卷中的成语使用、词语理解、病句修改、古诗文默写、信息提取与概括等,都要求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现出表达的规范性和限制性。试卷中的名著阅读题,学生可以在划定的书目范围内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品,根据限定的作答要求使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两道作文题任选其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作文题目的导语均给出了思考方向和选材空间,有利于学生建立题目与生活的联系。作文题(1)限制了文体,但题目可以自拟。试题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平衡,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

四、突显区域特色,反映首都发展新成就

试卷使用的材料涉及北京坊、箭杆胡同20号、建国路75号数字艺术园区、北京城市图书馆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引领学生关注北京的文化传承,突显了北京首都的文化气象;作文(1)从中轴路以及新设立的北京三大文化带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从更多更深的层面去了解北京、思考北京。

试卷内容涉及公共文化生活、人才培养方向、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问题、粮食问题与饮食文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试卷选材包括杜甫、巴金、曹禺、黄裳,钱学森、邓稼先等文化名人与科技精英,他们都是应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作为北京的中学生,应该有历史的眼光、现实的视角,应该关注重大问题,受到重要人物的积极影响,这也是试卷应该呈现的首都元素和首都气象。

五、结语

2024年北京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真实情境,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致力于引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语文素养。

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评析

基教研专家分题型解析

一、基础·运用

基础·运用部分的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试题选择学习小组完善所撰写的“北京文化生活观察手记”的合作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北京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聚焦不断出现的新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了解并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阅读材料体现出鲜明的北京地域特色,引领学生关注厚重的城市底蕴和深刻的红色记忆,关注北京与时俱进的人文气象;同时体现了首都的城市发展新动向,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脉搏,增强文化自信。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沉浸式作答中,不断感受北京在传统与科技碰撞中的蓬勃发展。

试题由“北京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建国路75号数字艺术园区”“北京城市图书馆”四段手记和结语这五部分构成,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开拓眼界,积累积淀。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用正楷字书写标题既体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规范书写要求的重视,也反映了学生书写规范、通行正楷字的水平。结合语境发现书写错误、理解文段中的成语和词语的使用、修改病句、判断修辞等试题,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回归,也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运用和探究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以及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基础·运用部分试题,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改变等,启发学生探索未来、思考未来,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在“双减”背景下减量、提质、增效的目的。

二、古诗文阅读

“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要求,也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古诗文阅读命题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育人理念,彰显素养立意,总体上试题平易,保持了价值导向和命题方式的稳定性。

古诗文命题引导、激发学生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阅读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小石潭记》,具有丰富深邃的情感内涵和高雅积极的审美情趣。开放性默写引导学生从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古诗文句子中获得启发教益。古诗阅读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文言文阅读主观题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景与情。

古诗文阅读的测试内容和测试形式保持稳定。3道默写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识记能力,也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运用能力。古诗阅读的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鉴赏能力和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文言文阅读的词语理解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主观题将课内《小石潭记》与一段课外古文《游明圣湖日记》进行比较阅读,既考查学生对课内文本的鉴赏能力,也考查学生对陌生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古诗文阅读命题以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要求为依据,设置日常生活情境、文学文化体验情境,学生需根据文本阅读体验和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来作答。命题指向多种关键能力,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学习积累和语文素养。题干表述简洁明了、准确规范,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命题有助于引导教师用好统编教材,落实回归教材;有助于考查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三、名著阅读

2022版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求之一是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试题引导学生结合指定的五部名著的阅读体验,充分与题目对话,以明确答题整体思路,因实出虚。试题引导学生明确小说场景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将人物形象的变化置于具体场景中,既考查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真实认知、实际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真实的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作答中,学生既要展示自身思维品质,又要体现独特的阅读获得感。

四、现代文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贴近时代,紧扣热点,关注了语文与时代、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坚持素养立意,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给予了积极的引导。

非连续性文本素材选取了与提高全民汉字书写准确性有关的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学生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认识语言文字的特点,理解其书写要求及运用规律,激发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思考如何以科学的方式继承文化传统。

2024年北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延续了2023年文字、图表并读的测试方式,侧重考查信息的提取、理解与整合,符合学业质量标准中“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要求。如第17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提取出材料中准确的信息,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说明内容的把握;第18题选填语句,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语段说明内容及事物特征的综合概括;第19题要求学生综合多则材料的信息,能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说明文阅读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合理迁移,恰当地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

(二)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的文本取材于作家黄裳的同名文章,让学生看到先辈学人为弘扬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作品中提到的曹禺和巴金,是学生所熟悉的现代文学巨匠,题目“海内存知己”是学生学过的诗句,学生阅读文章所叙巴金、曹禺的人生经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友情”的理解,引发学生在做人、做事和交友方面端正态度,受到教益。

试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理解解释、欣赏鉴赏等阅读能力。

首先,试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理解作品前后内容的侧重安排,定位答题区域,精准概括作品内容。

其次,试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情感和语言的理解过程,要求学生紧扣文字,联系上下文,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深意和表现力的词句。

第三,试题思维指向明确,在题干上给出了作答的过程与步骤,为学生提供了答题支架和思考方向。试题引导学生先理解再赏析,从局部到整体,全面把握文本内容情感;引导学生分步作答,建立清晰、完整的思维链条,这种试题对教与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议论性文章阅读

议论性文章阅读试题关注了文体特点,考查学生基于不同文本特征的阅读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将积累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对教学起到极好的导向作用。其特点如下:

坚持价值引领,引导文化自信。议论性文章阅读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话题,涉及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了国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广阔而深厚的历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

关注教考衔接,观照关键能力。议论性文章阅读试题,既符合课程标准“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要求,又呼应了教材议论性文章的教学要求。比如,第24题要求根据全文补写恰当内容,着重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观点的能力。第25题侧重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第25题考查论证思路,强化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五、作文

今年中考依旧是两道作文,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积累与个性,进行个性化选择。

一是,从学生亲近熟悉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触发学生自我独特的感悟与思考。

第一道命题的引题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标志:“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一部分是同样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涌现的北京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这样的引题,就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多种选择的可能。这些提及的地点与学生日常的学习亦都紧密相关,学生完全可以在自我熟悉的领域,整理思绪,表达情怀,进行相关思考。题目引导学生表达生活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生活美好的态度,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

二是,在学生惯常之处引发关注,提倡个性化的多样性表达,在熟悉的情境中见出考生理解中的不同旨趣。

第二道命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所学所悟中形成文章,在学生个性化展现的过程中,使文章获得升华。“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所谓“陌生”即是有丰富开掘与书写的空间,于其中可以“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又可以“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这样命题既有传统意义观照下对“盘中餐”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对“盘中餐”有新的补充与开拓。命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自主的创作空间,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但又不简单地囿于生活。

两道作文题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喜欢深入探究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学生大胆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点评专家

连中国,高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晓毓,高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瑞芳,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穆    聪,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王鲁新,高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