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3864
发表于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 要:立德树人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初中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和教育,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20-008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0.028

新时代背景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将课程思政融入各个文化科目的具体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在文化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下的教育目标。初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精神发展、人格完善和价值感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面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还应优化和改进具体的融入路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下,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主要是以专业课、通识课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真正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语文作为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等,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察发现,当前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師面前的重任。但在具体的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依然束缚在滞后的应试教学理念下,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为首要目标,忽视了语文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因此,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堂中“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课程思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效果。

第二,语文教材中思政资源利用率低。语文学科极具基础性和人文性,是培养学生情感感悟、陶冶情操、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囊括了散文、小说、话剧、古代诗歌、中外名著等多种文本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但在调查中发现,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将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都集中在基础知识中,忽视了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思政资源,严重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第三,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无法衔接,致使教学目标不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保障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兼顾语文和课程思政两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课程思政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不够,教师在设计目标时依然侧重于文化知识,将语文教学目标集中在字词句的掌握、写作技巧、思想情感和解题能力等,针对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则关注不够,难以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第四,并未形成与“课程思政”相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必须要建立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教学结果,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另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束缚在“说教式”的评价模式下,忽视了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这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课程思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情况[1]。

二、新时代下,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理念,重塑课程思政下的教学目标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下解放出来,在尊重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不再关注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与思想道德上的有机统一。同时,为了促进课程思政的落实,教师还应转移教学重点,不仅要关注学生经过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语文知识,课堂教学重点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篇章教学,不再带领学生游走于文字中,而是进行升华,逐渐转移到思想情感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作者的胸怀、气度、品质、精神等,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另外,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借助灵活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促进“课程思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合。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对传统的教学目标进行重塑和优化。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开端,有助于明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以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层面上,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结合语文学科性质以及“立德树人”的要求,在传统知识和能力目标上,丰富和完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等,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深入挖掘思政资源,促进“课程思政”和语文教学的融合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载体,其中含有大量的课程思政资源。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也多次经过改版,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相契合。因此,为了最大限度促进“课程思政”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必须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一方面,依据语文课程模块,针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提炼和梳理,逐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模块以教材上的单元为主题,基于当前语文单元教学中思政教育目标不甚明确的现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对单元中几篇文章进行分析,结合单元中文章的内涵、人物特点等,确定单元思政教育目标,努力构建单元思政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依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借助不同的思维方法,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个语文课程模块中都涵盖了三种课程类型,即: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在阅读与欣赏类的课程类型中,可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精神、思想品德教育等,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政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在思政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表达与交流类的课型中,基于这一部分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教师在设计思政教育目标时,可以“天下国家”“地方文化”为主题,设计单元式的思政教育目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课型时,基于这一类型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设计出具体的“思政教育”目标,包括:研学旅行、专题调研等,促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意志品质等,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

(三)转变传统育人理念,更新教学方式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促进“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融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解放出来,坚持“融入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于一体”的原则,灵活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

第一,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内的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促进“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使其认知、情感和行为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第二,积极搭建课程实践平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促进“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突破课堂的限制,积极搭建课程實践平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围绕“发扬革命传统”开展情境剧、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围绕“奉献”开展故事会等,促使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深入挖掘内容背景、补充资料。初中语文教师在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对文章中的内容提供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为了促进课程思维的融入效果,教师就对闻一多先生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中,感悟闻一多先生身上折射出来的爱国热情,最终促使学生受到思政教育和启发。

第四,寻找最佳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为了促进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还应精准把握最佳的切入点,在针对性的时机内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具体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中的人物特征,引导学生对榜样人物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中感悟其身上呈现出来的高贵精神和品质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还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句,包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促使学生在名句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

第五,延伸语文教学路径。在促进“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单纯依靠课堂45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必须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进行阅读拓展,给学生推荐一些具备思政教育内容的阅读书目,促使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考察、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等,也可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促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感,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4]。

(四)优化和完善教学评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教师还应结合全新的育人目标,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机制的功能和价值。一方面,持续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立德树人”背景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局限于语文层面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将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取向、人格品质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中,使其与“课程思政”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相契合。另一方面,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优化评价。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的融合,教师在优化评价体系时,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导向,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还应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差异化的评价标准等,促使所有学生在针对性的评价中不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背景下,推动“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立足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无法衔接的现状,更新育人理念,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婷.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J].考试周刊,2020(53):27.

[2] 孙婀娜.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1(17):352.

[3] 胡姣丽.初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研究[J].中外交流,2021(1):1096.

[4] 何延.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探索[J].语文课内外,2020(34):20.

作者简介:刘会琴(1974.12—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自筹课题《新时代“课程思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464。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