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考历史非选择的做题方法(影响类)—— 以2024年新课标卷42(2)为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4104
发表于 昨天 00:04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高考命题,围绕高考评价体系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命制,依托新的情景材料,聚焦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主要考查学生在复杂陌生的新情景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也谨遵这一原则。

历史学科是一门严谨的人文社会科学,一道题的命制,在情景材料、问题设置和结论之间是带有严密的逻辑理性关系的,梳理三者的关系,探索其中的规律,便可拨云见日,透视此种类型题的解决之道。

现以2024年新课标卷42(2)来探讨这一问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

此道试题:

材料主题: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

问题指向: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包括两层意思:“影响”和“对文明发展”。

下面,我们先来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影响类的试题,作答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首先根据材料作答,且要穷尽材料信息,因为材料中隐含的答案,最容易得分。

第二、在依据材料作答的同时,要兼顾以下作答原则:

宏观层面:

既要从时间纵向考虑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又要从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角度从积极和消极(局限)来作答。

微观层面:

①既要按照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②也要兼顾不同的角度分层作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

遵循以上原则,对本题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先看材料:

①由材料一最后一句可直接得出: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按照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作答的时候,材料中的主题是哪个方面,就首先就近回答对哪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这一逻辑,结合材料内容(材料涉及到“田间管理、轮作、插秧、圩田、梯田”等等),可概括得出:

②长期精耕细作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使得中国的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经济:农业本身)

按照从近到远的逻辑,结合所学知识: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可以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就成为商品,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合理推出:

③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手工业和商业)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内容:农业发展,美洲作物引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可以促进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又形成了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理出:

④促进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

⑤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社会)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由此合理推出:

⑥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政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紧密相关的群体主要是劳动群众,这一群体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的品格。而且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⑦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勤劳的品格,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

根据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合理得出:

⑧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了经济社会的转型。(消极)

以上为中国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西欧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可以根据以上思路分析得出:

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根据从近到远的逻辑,首先考虑对农业本身的影响:

①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的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农业经营方式)

根据从近到远的逻辑,结合材料“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可合理推知:

②与畜牧业的结合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商业)

根据从近到远的逻辑,结合材料“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和“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可知,粗放的农业生产,产量较低,人口压力主要通过垦荒或者拓殖的方式来扩展土地数量进行缓解,从而诱发向外扩张的心理倾向,而农业由粗放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此可得出:

③长时期的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思想)

④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便利(或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后世)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合理推出:

⑤促进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

根据材料中的时空及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合理推出:

⑥有利于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政治)

以上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的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分别产生的影响。

但是就本题来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影响”,更要紧扣试题的指向“对文明的发展”。中西文明的内涵是不同的,存在很大差异,本题的设问界定为“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意在强调中国和西欧的农业对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影响,由此出发,我们在精准审题之后,更需要在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时,有意识的突出对“两种文明的不同”的影响才能更契合题意。组织如下:

中国

西欧

精耕细作的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

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

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

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

标颜色的关键词,隐含着中西不同文明的对比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42(2)“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实际是将影响和中西文明的不同融合在一起,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在作答时,不仅要综合考虑影响类和中外对比类的答题思路,更要充分理解两种文明的不同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古代农业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本文尝试以此题作为依托,说明影响类的答题规律:

总体来看,只要根据材料,把握宏观的原则“当时、后世”和“一分为二”,同时全面考虑“从近到远”和“分层作答”的方法,就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的做到全面作答,无有遗漏。当然,这些思路只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方式,使学生作答时有可以思考的方向,实际作答时,不必拘泥,得分优先。

但在具体处理影响类的试题时,则需要精准审题,明确“影响”前置的限定词,准确理解限定词的指向和意图,在限定的范围内组织答案,才能使作答高效精准,不枉费时间和精力。

以上是笔者针对此类型试题的一点思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大学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大学考试
自学考试
成年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