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我也是个取水人》这个题目怎么写?2024上海中考作文名师点评来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073
发表于 2024-8-23 02:01:26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个“水”,可以是知识,可以是道理,可以是情感。

而生活既是取的内容,也是取水的方式。关键是写出“取水”的过程和自己的切身体会!

比如学写诗歌,怎么从前人写诗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从前人的诗歌中学会写诗。

比如从前人演出中学习艺术!从古人书法中学习书法。从古之君子的行为中学习做人,学做君子!

材料第二部分对成长的本质进行了认识论角度的界定,“一次次”意味着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的、反复推进的、可能遇到挫折的过程。“未知事物”表明认知的对象是主体原本不理解、不知道的,而认识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由已知到再认知的提升过程。三个“或”举例表明认识世界的结果,“拓宽眼界”是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和固有观念,“增长才干”是增强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省略号表明考生还可以作出更多的补充,但大体上可以遵循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两个维度展开。最后一句话归结到我们对自身认知工具的反思与考量。所以“取水”方式,尤为重要。或诵读,或研讨,或模仿,或尝试,或实践。

整个材料意味着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反复与对象世界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充盈自己、反思自我、完善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形成具有独立的个性存在——这也是“立人”的精神,养成君子的过程。

另外,最好能扣一下这个“也”字。在前人生活学习中得到启发,在前人的引领下学习成长,写出这个传承的过程。比如,从《论语》中某人的感悟中获得灵感。

见微知著 妙笔生花

文 / 陆继椿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这是个用比喻意的作文题,但要求比较高,因为有别于以往的中考作文题的叙事写人,更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了。

可能刚看到这个题目,考生会一时不很理解,但仔细阅读就不难探寻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学习与知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憧憬与理想的关系,于是,思路就打开了:水就是世界的“未知事物”,我也是个取水人,我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的路就是探寻的路,在什么地方取水?取什么水?怎样取水?取水是为了什么?于是,积累知识,拓宽眼界,懂得生活,掌握规律,甚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青少年是一个多梦的年纪,整个社会做的是“中国梦”,青少年做的是“青春梦”、“理想梦”、“贡献梦”。梦的实现必须用踏实的行动走出来。于是,我的刻苦学习故事,我向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学习的故事,我的一次旅游或者游学的故事,我的做志愿者的故事,我参加某次辩论会的故事,我去参观博物馆,参观机器人展,甚至,去看一场世界杯的比赛,去看某个画展,读了一本著作,听了一次讲座,做了一件好事,等等,都是在“取水”啊!关键是我在活动实践中的理性思考如何,如果能够见微知著,像牛顿看见苹果掉在地上,瓦特看见水开了蒸汽冲壶盖那样再议论、抒情一番 ,或许就梦笔生花 ,写出彩了!

上善若水,我取一瓢饮

文 / 樊阳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杨浦双语学校

听闻今年中考题“我也是个取水人”,我马上就跳出了这个点评的题目。这是一道引人深思,富于文化内涵,继续引领当代中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好作文题。

当然,肯定有相当多的考生会觉得题目不简单,“我也是取水人”,“取水人”何解?乍看此题,确实让很多习惯于套作文,习惯于押题背范文的学生感到摸不着头脑。但从改变长期以来为应试而套作成风的问题来说,从新课程标准稳步推进,追求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大教育背景来说,这类题目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且,严格地说,“我也是取水人”其实只是这次中考作文题的一部分,2021年开始,上海市作文中考题就采用了引语加题目的形式,如果关注这几年来的题目,学生很容易从引语中获取写作的灵感,激发写作的欲望,发现写作的思路。今年也不例外:“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如果仔细审题,阅读此段引语,很容易发现,这是要求学生写自己成长类的作文,初中四年,是成长的关键发现期,所以对于一般同学来说,他都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只是这个引语,通过“取水”的譬喻,强调人的成长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探寻”,以及由此构成自己的探寻方式。

如果师生平时就注重传统文化意蕴的积累,他很容易想到一系列关于“水”的文化意象和先贤哲思。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孔子所说“智者乐水”,他应该能想起初一所学《论语》片段“一瓢饮,在陋巷”,爱看书的孩子也应该至少听说过《红楼梦》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等等。如果师生平时就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进行语文学科实践,那么他就会发现自己读书学习语文的历程本身就是不断探寻文化意蕴,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自己“取水”的方式。

所以,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人类直面AI挑战的时代,人的探寻热忱、创新意识,也就是你对于这个“水”的世界取水的方式越发重要!师生家长和关注教育的各方人士,我们不要只把每年中高考作文题的讨论,只局限在学生得分难易的层面上,我们更要看到,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作文如做人,培养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探寻方式,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类的发展!

上善若水,我取一瓢饮!“我”是不是认识到“水”的博大丰富,是不是愿意主动热忱去取,是不是形成自己的“取水”方式,你我面对这道人生的考题,都该想一想。

有意味的引导

“稳中有进”,是上海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一年新,二年稳,三年平”,是上海中考命题的“行规”。

先看非常“熟悉的身影”。

题型还是延续了前三年“导语型全命题”的形式,考生熟悉;“成长”的主题,是初中阶段考生重点训练的内容,贴近考生学习实际;标题是“比喻型”关系类型(类同2020年《有一种甜》,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考生也不陌生。标题“我也是个取水人”是个判断句,以“我”为主的叙述视角,考生最为擅长;“对未知事物的探寻”范围很广,考生有话可说,利于调动考生的知识、生活、情感和思想积累。

再看有些“陌生的脸庞”。

首次出现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的题干表述,明确“材料作文”的倾向,与教材要求和训练内容相衔接,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表现出向“全国特点”靠拢的鲜明倾向。

由于“材料作文”的倾向,审题能力要求自然就提高了。“假如”的假设关系,“或”的选择关系,“同时”“也”的并列关系,都对考生思维能力提高了要求。

对题目中隐含的限制要求需要明晰把握。“一次次”“探寻”,需要反复尝试,不断总结,表明过程的持续、曲折(不由想到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表明收获了成长,情感积极向上(中考导向一贯如此);“更适合”是正向的比较递进,表明认识的明确、深化(如同2021年《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也”有比较或强调的意味(就如2014年《这里也有乐趣》),取横向比较可体现思维宽度,取纵向思考可体现思维深度,可关联起平时的阅读体验(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切合题意。

最后看“有意味的思考”。

整体来看,本题立足核心素养考查,意图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体现出有价值的积极导向。

本题重在引导考生关注“取水方式”——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进而发展自己,体现一种认识的渐进性,更体现一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这体现了与高中阶段思维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教学衔接。

本题意图通过“阅读与鉴赏”来“表达与交流”,激发考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与学习经验,多角度观察世界,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成长过程中对未知事物(文学、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等)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与看法,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的方式和途径。

只是,把世界比作“一滩水”似乎还是小了一些。

思想的价值

文 / 讲作文的夏老师

今年的中考作文“我也是一个取水人”。如果抛开命题的导语,单纯看这个题目,“取水”略等同于“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自然,感恩社会。学生如果储备了生活中有关感恩的内容,还是容易写出来的(考场上写这个内容,应该也不会轻易判偏题,离题)。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