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8193
发表于 2024-8-25 21:01:22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如此,语文学科也具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推动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高中“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之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也要随之进行优化与更新,以适应现阶段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中语文教学“三新”背景分析

所谓三新,指的就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导纲领。新课标相比较于之前实行的课标,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具体体现在涉及内容更全面,篇目数量更多,提出的要求也更高。

一是课内外建议的读物部分,除原本的《论语》《孟子》《庄子》之外,新增了《史记》《老子》等篇目,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体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时间跨度上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末的多个历史时期,涉及内容更全面,范围也更广。数量上的增加体现得更为直观,古诗文推荐阅读篇目从原来的14篇增加到72篇,并且明确要求古代优秀作品要占课内阅读篇目的一半。除了范围的扩大和数目的增加,新课标的要求也更高,另外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性,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培养综合素质。

二是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除了在篇目的选择上增加了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代表人物的作品之外,还有阐发革命精神、反映革命传统的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也将目光集中在了近代体现革命精神的英雄人物身上,比如袁隆平、屠呦呦等。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整个教材排布之中,不仅如此,还设立了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进行学习和探讨。

新教材即部编版教材,包括两册必修与三册选择性必修。部编版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大主线进行编排,人文主题的选择围绕当代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与人格塑造的正确导向,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学习任务群则是部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与创新。原本的课堂教学以篇目和课时做基本的教学单位,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虽然讲解上更为精细,重点突出,但同时存在着许多缺点,过分侧重于讲解和练习,学生读书的数量与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学习的自主性也难以被发挥,不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相比之下,学习任务群的优势在于用任务导向整合一个单元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要形式。

科目选择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学生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优势,有助于大学的各个专业招收基础素质更有针对性的学生,有助于后续更深入的专业方向细化。语文作文作为三门统考科目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时考查内容与考查方式的变化也为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参考。相比于此前的考试,近些年来语文高考越发注重对学生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题型更加灵活多变,涉及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也有所增加,以阅读为例,对名家名篇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对涉及的知识点了然于胸,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文本分析能力,对作者以及所处时代都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希望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与表达,这一点从开放性题目的增加与作文题目中体现得很明显。近些年的作文材料往往与时下热点事件相关,学生不仅要对时政有所了解,还要在作文当中体现自己的思辨过程,得出深入独到的见解。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思路变化

(一)结合部编版教材特点编写语文教学指南

编写教学指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语文教育新课标,推动教师对部编版新教材的开发与运用。因此,语文教学指南的编写应该综合考量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程设置,参照校内不同水平学生的认知状态进行编写,将新课标中的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可以落实、方便量化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

部编版新教材的编排主线之一就是学习任务群,用任务导向整合单元教学,指向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指南的重点就应该是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在编写教学指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明确,要求具体,不能使用模糊的词汇。教学目标的设计也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经验,需要从部编版新教材中给出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学习任务以及最重要的学习任务群中提取教学重点,并依照学生学情将其拆分成不同维度的单元教学目标。

(二)重视教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针对旧教材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以篇目和课时为单位展开的精讲是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的自主性,教师的个人魅力与风采也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之一。但随着“三新”的正式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教师的个人能力与教学智慧十分重要,但教学活动从目标确立到活动设计,再到具体实施都需要教学组的共同智慧。

所以要重视教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依托校教研组,以学科组为基础单位,组织教研活动,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三新”专题讲座,解答教师对“三新”的疑问,提升教师对“三新”的理解,用教研促进教学,用教学反推教研,开创教研互促、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追求“三高”教学效果

教学计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够把教学目标的实现当作简单的完成任务,还应当追求“三高”的教学效果,也就是高立意、高互动、高思辨。高立意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互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同时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多种信息载体,使语文学习与生活中的语文实践相统一。

三、“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基础就是各类文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是文本,学生获取不同知识,得到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对各类文本的学习、理解与分析。因此,在“三新”背景之下,根据新课标的核心要求、新教材的排布特点、新高考的考查趋向,针对学生的学情与不同类别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下文将针对不同文本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一)文学类文本教学模式探索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文学类文本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部编版教材的重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对文学类文本的学习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的语言表达、体会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对主题丰富、风格各异的文学类文本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赏析其中的语言运用、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文学文本的独特美学价值,获得各自不同的美学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对文学类文本的学习,分析创作者使用特定手法的目的与作用,并将手法运用于自身的表达创作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而在教材的文学类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如《窦娥冤》这篇元曲就是昆曲中的经典曲目,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领会昆曲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对文本的提升。

首先,在进行文学类文本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积累和收集与本篇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或在课前带领学生回忆此前对这一作者或类似体裁文章的学习。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除了可以收集同时期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此前学习过的《拿来主义》《祝福》,回顾鲁迅的生平经历、作品中的思想主题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为《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细读,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底蕴的体现,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无论是具体的词、句、段,还是抽象的结构与手法,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与创作意图。因此对文章进行细读,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类文本的语言魅力,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如在老舍的《茶馆》之中,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因为时代的关系,由辉煌走向落寞。王利发为了将茶馆经营下去,做了许多改良,茶馆的规模和陈设却依然是每况愈下,“越改越凉”。但有一样东西,无论陈设如何变化,依旧存在,甚至越来越多,越来越显眼,那就是写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体现了以王利发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麻木,也是当时社会环境对人思想压迫的体现,字条的变化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转变。

最后,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经验进行输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有这样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同样适用于文学类文本教学,学生的阅读经验如果能够转化为实践,那么就可以对经验进行巩固和吸收,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小说的结尾进行续写或改写,对诗歌进行仿写,当然最直观的还是对戏剧的改编与排演。如戏剧单元中的《雷雨》,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关系复杂,学生在人物关系和作品主题时,由于缺乏生活阅历的支持,往往面对着较大的困难。如果鼓励学生对《雷雨》的片段进行排演,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挖掘,以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二)实用类文本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知识的获取之外,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因此,部编版教材中安排了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包括社会交往、新闻传媒、知识读物等几个类别。实用类文本最大的特征就是现实性,具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可以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需要掌握实用类文本的格式、内容、适用范围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首先,实用类文本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收集,总结与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具体体裁,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并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是恩格斯以马克思生前挚友和同志的身份,在他墓前发表的讲话,介绍了马克思死亡的时间、地点、场景,进行悼念;而后评价马克思此生对全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表达自己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深切悼念。

其次,学生要理解实用类文本的实用价值,不仅要了解文本的写作内容、文本类型,还要知道它的实际效果,了解不同种类的实用类文本的写作目的与写作特点。与此同时,实用类文本更需要走向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中的生活新闻进行采编,最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模拟新闻节目,并在结束后对稿件质量进行评价。

(三)论述类文本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方面,论述类文本的学习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部编版教材中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安排了三个单元,要求学生把握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与论证过程,感受文章的逻辑性与思辨力,并且将学习到的技巧应用到日常的表达与交流之中,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力量感。

论述类文本对学生来说一直是理解难度较大的文本类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思考的逻辑性都有较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知识储备,又要有更清晰明确的逻辑思维,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进行论述类文本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文章讨论的主要论题,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次要找到文章的论据部分,分析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找出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最后要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可以灵活运用流程图、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体现作者的逻辑思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论述类文本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借鉴教材中文本的成功经验,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论证效果,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如可以学习《劝学》中对比喻论证的使用,《师说》中对举例论证的运用,为自己的议论文增光添彩。
学习交流
小学交流
初中交流
高中交流
大学交流
小学学习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初中学习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学习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历史
初中政治
高中学习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学习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成人考试
考研总复习
四六级英语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考试
专升本考试
成人考试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各类就业考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